美国由“民主”变成“剧场政体”:从柏拉图看特朗普现象
特朗普(Donald Trump)走进华府政坛9年以来,不少美国人都变成了半个政制学家。例如特朗普20日签署行政命令责成教育部长采取一切必需行动去废除教育部之后,大家才更清楚了解到教育部其实主要是管理学生资助、公民权益等,并非各州学校课程,而美国总统也没有权力去废除这样的一个由国会立法成立的政府部门。但特朗普能不能以行政权力掏空教育部,让它只剩下“教育部”的虚衔?大家都不知道。
其实此前特朗普已经炒掉了教育部的一半员工,其公民权益和教育相关研究部门都被大大缩减。剩下来的学生资助部份--也是占其预算超过95%的部份--未来大概就会交到诸如小企业管理局(SBA)或财政部等其他部门掌管。这只是“左手交右手”,无助达成特朗普削减政府开支、平衡预算的目标。
只不过,在前总统卡特(Jimmy Carter)任内成立的教育部一直是共和党右翼的针对对象,近年更变成MAGA派“眼中钉”觉醒主义(wokeism)、DEI(多元平等包容)的代名词。废除教育部,在特朗普支持者的眼中是充满戏剧性、象征性的重大政绩。即使总统无权真的废除教育部,而国会共和党人也不可能在这个议题上绕过民主党的关键少数,高调签署废除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已足够引起舆论关注。
特朗普重新上任两个月以来的种种行动也是如此充满剧戏性的。从他试图以一纸行政命令去取消宪法保障的“出生公民权”到他将民众针对Tesla销售点的示威毁坏视为国内恐怖活动去压制,从马斯克(Elon Musk)的高调炒人行动到特朗普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白宫的骂战,全都是这样。难怪两个月来,特朗普持续抢占全球媒体头条。
用特朗普自己的说法来形容,这都是“非常好的电视节目”(great television)。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的《法律篇》(Laws)对话录中,就有出现过“剧场政体”(theatrocracy)一词,几乎代替了“民主政体”,而作为“贵族政体”(aristocracy)的对立面(按:“aristocracy”在希腊文中即“最佳者统治”之意,并不是指贵族)。
柏拉图起初只将“剧场政体”一词用在音乐的层面。据其描述,本来音乐作品的高低评比是由“有识之士”去决定的,而一般公众则自愿地听从这些专家。然而,后来却开始有不识音乐律则、只知一时快感的“无知之徒”在剧场中起哄,以为自己才是有能力品评音乐高低的专家,慢慢音乐的品质就由“鼓掌声”或“嘘声和争吵声”所支配。“最佳者的统治”就变成了“观众的统治”。
从音乐的败坏开始,这种人人都以为自己有能力品评一切的意见蔓延到社会每一个层面,人们不再自愿听从专家,以自己的意见来取代专家的判断,最后连法律也拒绝跟从。
这里的“剧场政体”与柏拉图描述中的“民主政体”类似,但其“剧场”一语却突显出娱乐性、公众注意力对于政治的影响。
在古希腊的雅典,没有像今天的互联网那样的普及媒介,柏拉图对于“剧场政体”的描述看起来当然非常过时。但如果他是活在今天的话,他看到今天的社交媒体生态,必然一下子就能认出这就是他想要描述的“剧场政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同一般的社交媒体用户一样,他想要的就是公众的注意,而公众大多数都不是有识之士,只求简单直接的娱乐、一时痛快的热情,于是特朗普也就变成了这样的“内容创作者”,他亦因为这样的内容创作而吸引到大量民众的支持--平常愈不关注政治的选民人愈支持特朗普,也就是对于公共事务认知愈少的人愈支持特朗普。
在一个“剧场政体”中,特别是有互联网这种能够即时反应、互动的媒介加持,民主政客不能像过去一样每过几年要选举的时候才出现在选民面前,而是要时时刻刻都在选民面前表演,在社交媒体中争取曝光。掌握不了公众的注意力就等同于失去政治支持,拜登(Joe Biden)的四年执政就是明显例子。其中,若然引起负面批评,并不要紧。掌握公众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特朗普的种种行动都显示出他非常能够把握这个重点,无论这是他的有意之举还是无意之为。去年竞选的过程中,民主党喜欢拿国会暴乱的往绩来批评特朗普是威胁美国民主,特朗普的回应并不是一本正经的反驳,而是反过来宣称自己将会当“独裁者”,但只会当一天,又多次表示选民选出他当总统之后,以后就不用投票了。这种争议引起的关注几乎从来没有消减过。
而相较于真的在麦当劳打过工的贺锦丽(Kamala Harris),以在麦当劳打工的影像在民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特朗普。
当选之后,特朗普博取人们关注的把戏多不胜数:与马斯克联手大炒联邦雇员;停止对拜登儿子的特勤局保护;逮捕有绿卡的巴勒斯坦学生,企图将他驱逐出境;将司法部演讲变成政治集会一般,大播YMCA;利用1798年《外国敌人法》(Alien Enemies Act)来不经审讯直接驱逐移民……
特朗普以《外国敌人法》将委内瑞拉籍移民送到萨尔瓦多监狱,萨国总统发布了以电影一般手法拍摄的相关片段:
除了内政之外,对外的吸睛动作还有一大堆:吞并加拿大、格陵兰和巴拿马运河的主张;多次押后、至今还未全面实施的加拿大墨西哥25%关税;声言向全世界征收对等关税;将墨西哥湾改名“美利坚湾”;同普京(Vladimir Putin)启动和谈,跟泽连斯基吵架后言和;提出美国夺取乌克兰5000亿美元矿产;提出美国“接管加沙”建地中海渡假村,并赶走巴勒斯坦人;去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要胁不谈妥核问题就可能动武;大规模轰炸也门胡塞武装……
特朗普还用上了美剧的常态玩法,先来一个充满大迷团的第一季,一切也在不确定之中,而只要有人看,这种不确定性就一直延续。(按:很多时候,编剧们最终把整个故事写烂了,新一季开始没有人看,然后就草草了事结局。)
在美国国内而言,特朗普多次拒绝遵从法官判决,最近更直接要求国会弹劾对其《外国敌人法》驱逐移民作出禁制令的法官,引来最高法院的保守派首席大法官罗拔斯(John Roberts)公开反驳。但特朗普一方面大骂该法官是“激进左翼疯子”、“正在用尽一切办法夺取总统权力”,另一方面却说自己会遵守法院命令。他会吗?这还是一个迷。
在外交层面,特朗普一时说自己是中东和平缔造者,以加沙第一阶段停火为政绩,一时又要胁“地狱”将降临到哈马斯、对加沙进行种族清洗,如今以色列重启加沙战争,表明未来只会一边打一边谈,背后又似乎有特朗普支持。到底他是站在停火一边,还是以色列右翼一边?这也是一个迷。
俄乌的事态也是如此。他看起来像是普京盟友一般,大骂泽连斯基是“独裁者”,跟泽连斯基在白宫吵架,叫停军援和情报分享;转过头来,他又加强了对俄罗斯的制裁,轻易就恢复军援,和乌克兰达成30天全面停火的提案反迫普京;当普京拒绝接受、只接受能源基建停火之后,他却没有什么进一步施压行动,反而向泽连斯基提出由美国来接管乌克兰的核电厂……到底特朗普是站在哪一边,到底他是否真的要不顾一切尽快施压双方停火?这亦是一个迷。
特朗普第二季剧情发展至今,充满未知迷团,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当然只能继续追看下去,“收视率”高企不下。人们都纷纷猜度特朗普将会做些什么。
在特朗普的各种政策项目之中,我们不能排除他手上确实有写好的剧本、详细明确的施政计划,只是人们暂时还是看不透而已。
但从只讲求一时爽快的“戏场政体”的角度来看,有可能特朗普手上根本没有写好的剧本,而他想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不断制造出有娱乐性、有争议、满是迷团、刺激、轰动的剧情。正如不少美剧一般,精彩的剧情背后未必需要终极的目标,唯一追求的就是满足观众的爱好,最好能把这套剧无限期的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