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两国关系的新平衡在哪里?

撰文: 郑真
出版:更新:

我们此前在【中印冲突】先发制人 印度以进为退一文中指出,为了避免“双方同时撤退”变成“印度单方面撤退”,印度只能冒险前进一步,为的是能够体面的退。因此,此次中印在班公湖的纠葛并不会如数月前一样酿就激烈冲突,只是为了更迅速地推动谈判。
然而,班公湖南岸冲突如是,中印边界纠纷整体而言却不会在短时间内终止,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印若能将边境人员交涉维持在“斗而不破”的程度,也即外交层面保持理性沟通、军方高层继续频繁接触、基层士兵至多推搡打骂,便已经是相当乐观的前景。

中印关系面临新局面

伴随着中国崛起,中美矛盾愈发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中印龙象之争已是过去时,印度早就不是那个可以和中国平分秋色的印度。中印关系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中该如何走是需要考量的。

过去八年是日本对中国崛起从不适应到适应的八年,现在中印关系则开启了类似的进程。印度不得不终结对龙象之争的幻想,面对中国实力远超印度的现实。未来的中印关系如何走需要重新去定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都在为两国关系的长远未来谋划,图为二人曾在中国武汉举行会晤。(Reuters)

中印互为邻国,但又不是一般性的邻国关系,中印同为新兴经济体,但是中国的实力又非印度可比。印度不仅正在失去对华制衡的空间,就连印度在南亚的绝对存在优势也正在被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所稀释。印度当然不愿意坦然接受中国崛起,生存在中国的影响力半径里。

印度谋求新平衡

印度外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8月2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印中关系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应准确理解彼此关切和利益。在保持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是印度历届政府对华政策基础。边境地区状况与双边关系不可分割。实现对华均衡并非易事,印方必须坚持自身立场,关键是让中方更看重我们。

8月8日苏杰生参加印度工业联合会(CII)组织的一场会议时称,长远而言,两国可以通过达到某种平衡来克服分歧。苏杰生认为,两国崛起的轨迹并行却又不同,因此如何达成某种平衡,相互了解对方,便对两国都极为重要,考虑到两国的规模和影响,世界也“很大程度上依赖”印度和中国达到某种平衡。苏杰生表示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是印度外交政策考量的核心问题。

这周一(8月31日),苏杰生在参加美印战略伙伴论坛(US-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Forum)的年度领导人峰会时,再次表示中国在过去30年的崛起举目共睹,印度在过去30年的崛起虽然不如中国的程度,但也一样是改变全球格局的重要事件,“印中都是重要崛起大国,所以两国臻至共识或平衡极为重要”。

+20

“让中方更看重我们”、“达到某种平衡来克服分歧”,这背后是印度对印中关系的新思虑。新平衡背后是中国崛起之后中印关系的失衡,无论是加强同美日的合作还是频频挑战中国,都是为了寻求新的平衡。这注定不会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中印边界纠纷也不会通过近期的谈判就可以得到平息。边冲突边谈判尽力维持局势不恶化就已经相当不容易。

如果注定无法平衡

关于亚洲国家的格局平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在其著作中说:“西法伦(Westphalian)模式的国际秩序如今在亚洲推行得最为得力,远强于欧洲,中东更是无法与亚洲相比。”

他发现,今日的亚洲各国,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政府基本按照十九世纪欧洲的国家理性方式进行外交,国家利益至上,并不排除武力的选项。更危险的是,还缺乏欧洲式的均势。因为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利益即使不完全一致,也是相互兼容的。亚洲却没有这样的利益一致性,各大国为自己选定的重点就是明证。

+1

不过,基辛格也表达了谨慎的乐观:“现在印度、日本和中国均由有战略眼光的强势政府领导,虽然竞争可能加剧,但找到大胆的解决办法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在基辛格看来,在欧盟式的超国家共同体远未露出曙光之前,亚洲各国只能暂时按照西法伦体系的原则维护脆弱的均势。

中国近年来频频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远非欧盟式的超国家共同体所能概括。印度现在要的新平衡如果只是西法伦模式下的均势,显然是脆弱的。这种均势很容易受区域内力量的变动所影响。

中国周边国家难道都要走上拉美国来平衡中国的道路吗?如果注定力量无法均衡,该如何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值得各国都深思的话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