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该如何面对一个“染病”的美国?
累计确诊人数逾460万、死亡人数近15万,单日最高增幅近8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迄今为止仍在美国肆虐。期间因美国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意外死亡而引发的种族冲突,更是直接暴露出美国社会不可调和的阶级鸿沟,与难以弥合的撕裂之状。
美国在疫情、种族冲突、经济危机等多重因素的撕扯下,无疑是病了,而且病得不轻。面对“染病”的美国,中国究竟该怎么办?这是从中共高层到国际关系学界都在关心的问题。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现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傅莹,日前在一篇谈论中美关系的万字长文的结尾呼吁,中国战略界需要行动起来,研究“应对美国挑战的大战略”。“应当应对”,这在中国是有共识的;可具体“怎样应对”,却一直是公婆之争。
一方观点认为,中国已经不是毛泽东时代一穷二白的弱国,也不是邓小平时代必须依靠和美国搞好关系才能谋发展,用中共一些官员的话来说,那就是“中国人看别人脸色、仰人鼻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基于此,面对美国接连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乃至一触即发的军事战,尤其是在香港、台湾、新疆、西藏问题上轮番插手,并以保护美国公民知识产权与个人资料为由强制关闭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中国就该撇弃以往“韬光养晦”的策略,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出击,甚至不惜一战。
这样的鹰派观点,也与民间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浪潮形成呼应。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很“战狼”地予以回击,比如新任发言人赵立坚的言论与微表情,总会在舆论场收获掌声,还被制作成短视频在坊间盛传——反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7月初向中美智库媒体视频论坛发表致辞时“中方愿敞开大门,随时恢复重启各层级、各领域对话”的表态,则被不少人认为过于低姿态。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就算美国今天“染病”了,中国无论如何都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能退则退,早点“投降”,以免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普遍对习近平上台之后在外交上的积极有为,抱持着怀疑和批评态度。他们也乐于引用邓小平访美时的说法,“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言外之意,如果中国继续韬光养晦,如果不公开叫嚣“厉害了我的国”,也不会成为美国的眼中钉,不会触动美国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也就不会挑起所谓的中美新冷战、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等;如果中国不想方设法和美国搞好关系,中国就很难真正富起来、强起来。
为了佐证己方观点,持此观点的人还陈列中国内部面临的问题。个中逻辑在于,中国内部还有这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与美国对抗不仅分散了解决内部问题的精力,还可能因此进一步限缩中国的发展空间。所以,当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说出“(中国)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客观现实时,他们欢欣雀跃,认为这是对习近平外交上积极有为姿态的间接批评。
每每中美之间有冲突、对抗,以上两种观点便时时对撞、激荡,构成了中国面对美国时呈现出的两种全然不同的态度取向。
如果中美之间像持有第一种观点的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可以主动出击,甚至可以速胜,那中国会有很多办法来应对染病的美国;如果像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的那样,中国可以安然韬光养晦闷声发大财,那根本就不存在作为21世纪全球最核心问题的中美冲突。
然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很难依托一方的退让或进取,就发生实质性改变。加之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冲突,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层面,更是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层面,各种传统关系都被引入改变中,而且这种改变还在继续进行。用王毅的话说,“中美关系面临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挑战。”
面对这样最严重的挑战,“速胜论”背后的主动出击也好,“投降论”背后的韬光养晦也罢,都不会是中国面对染病的美国恰当的打开方式。因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尤其是面对美国,从来不会是二选一。
今天不少人会武断地认为,习近平上台后抛弃了邓小平主张的韬光养晦,变得主动出击,这也还是在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来理解中共。在中共看来,邓时代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与今天习近平的“积极有为、主动出击”看似是对立的,但内里却是统一的。该韬光养晦的时候就韬光养晦,譬如面对中东这个牵扯复杂宗教问题的火药桶时,即便美俄两个大国闹得不可开交,中国还是很低姿态;该积极有为的时候就积极有为,譬如在半岛问题上,中国从硬件供给(譬如为金正恩提供飞机),到六方会谈斡旋再到喊话美国,都颇为高调。
同样的思维,也适用于中国对美总体战略。就像傅莹在长文中所言,“(中美)两国相互之间和各自与世界多国之间已经存在深度依存的关系,中国自身也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综合力量的全面发展。这些特点和条件在以往的大国恶性竞争中都是不存在的,也就决定了中美竞争将更加复杂,利弊关系更加难以拆解。”
鉴于这样的复杂性,所以中国官方虽然在积极有为和韬光养晦之间致力寻求平衡,却也不免给外界造成“混乱”的认识,于是才有了中国外交系统“两条路线斗争”的坊间猜测,以及舆论对于中国“战狼外交”的质疑与恐惧。也正基于“利弊关系难以拆解”,所以有时候短期内看上去的“退”,其实长远来看却是一种“进”。
换句话说,有时候韬光养晦,也是一种积极有为,可以达到更有利于己方的目的和局面,韬光养晦比积极有为、主动出击更管用。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释的水的哲学一样,水既可以是最柔弱的,也可以是最有力量的,水无常势,无常形,却能顺势而为。
面对比自由落体还糟糕的中美关系,面对一个已然将中国看作“头号敌人”、虽染病却仍强大的美国,中国该怎么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将管控危机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如果中国有足够的信心、智慧和理性,避免两国间的直接冲突,甚至最终达至中美重归合作也是有可能的。在今天这样艰难的局势下,即使对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问题。”而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挂在嘴边的习近平,作为毛邓之后最强有力的中共领导人,显然对此有清晰认识和准备。
只是,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就像2020年飞出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只最大的黑天鹅一样,谁能保证中美一定不会发生直接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