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蓬佩奥7小时闭门会 对中美关系 “建设性”何在?
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美国夏威夷会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据美方的披露,谈话进行将近7小时。此前一天,两人还曾共进晚餐。
从6月13日开始,“蓬佩奥和杨洁篪即将会面”的消息就在国际舆论传播开来,各路消息人士透露行程,但是直到会议结束后,两国官方才正式公开这次会晤的情况。会晤前,外界对这场会晤似多有期待,但是会晤之后,两国几个行动让外界对这次谈话的效果产生质疑。
首先是会谈结束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签署《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引来中国外交部的“强烈谴责,坚决反对”。6月19日凌晨,特朗普在Twitter上强调,“美国当然保留与中国完全脱钩的政策选项”,和他威胁中美“断交”的惊人言论呼应。
今年以来,中美围绕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医疗物资捐助、香港问题等等爆发冲突,美国对华态度愈发敌对,而中国也一度将蓬佩奥斥为“人类公敌”。蓬佩奥和杨洁篪的会晤,似乎并没能让中美紧张的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外交上的口水战料将继续。
然而,这场被外界质疑“无果而终”会晤,在中国官方看来,仍然是具有“建设性”的,为什么?
可以肯定,中美当前的各说各话是此前多重冲突的延续。
中美官方透露的信息,公布的共识非常少。两国官方对如此长时间的会谈都只给出了寥寥数句介绍,中国官媒称“双方同意采取行动,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将继续保持接触和沟通”。美方则仍然只强调了美国利益,以及疫情上的充分透明、信息共享。
除此外,中国外交部的声明重申了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并且在台湾、香港、新疆问题上强调自身立场。美国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史达伟 (David R. Stilwell)在记者会上也全然没有改变对抗意味,暗示中国的言行是中美之间缺乏信任的原因,并且继续用不知出处的数据散播“中国疫情数据估计是官方数据的10倍”等言论。
以上的情况在诸多观察人士眼中,早在意料之中。中美在前一段时间爆发如此多的矛盾,很难在一次会晤中消解。从双方的安排来看,这恐怕也不是两人见面的初衷。
闭门会谈的形式,可见双方都不想此次会谈过多承受舆论的压力。这也从侧面说明,双方并不强求以这次会谈完全逆转此前的局势。另外,会谈前美方消息人士向媒体吹风称,这次会议是中方主动提出的;然而会谈后中国官方则称杨洁篪“应约”见面。在这种细节上都具有政治考量,可见谈话即便有所成果,两国出于政治压力也不会放上台面。
然而,为何即便如此,双方还是远赴夏威夷举行面对面的谈判?
杨洁篪和蓬佩奥作为中美最高级别的外交官,两人的见面不仅具有象征性“中美冲突降温”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中美之间的很多问题需要决策层面的商讨。
换个角度看,中美两国在愈发凶狠的外交喊话,以及升级的冲突之后,能够立即推动一场高级别的会面,已经说明了问题。至于谁受邀、谁主动提出会面请求的问题,并不重要。中美矛盾是现实,有继续合作的必要也是现实。这场会晤说明双方都有避免局势恶化的意愿,也都不希望接连的冲突带来战略误判。
中方深知,美国在大选年不会放弃“中国牌”,特别是在特朗普面临疫情、示威以及经济衰退的多重压力之下还会继续打中国牌。甚至可以想象,中国也会持续在舆论维度进行反击。
但是,这更像是大选期间的特定安排。真正决定两国前路的并非这些“麦克风外交”,而是有无类似贸易战、科技战的“实质外交”。确保两国在实质外交上的平稳,相互交底,相互确定“哪些是我接下来要做的,哪些是我不会做的”才是会晤的核心。
疫情下,中美关系看似恶化,但是两国一直在履行1月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且中国已经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蓬佩奥在会晤后,向外界着力强调的也是中国对贸易协议的所谓“重新承诺”。
或许,双方选在夏威夷这个地点就是各有退让的最好证明。这座太平洋岛屿既远离美国本土,也不在中国周边,而中美越发激化的分歧,正急需这样一个中间点。
除意愿之外,这次会谈的“建设性”也将体现在中美关系的具体事宜上。
可以想象,7小时的会谈加上晚餐,中美团队怎会如后来的官方声明一般,各说各话,甚至是“嗌交”到底?杨洁篪和蓬佩奥的会晤,必然触及到了诸多中美之间的具体事务。
疫情的客观困难、中美麦克风外交愈演愈烈,如此长时间的高层会谈,有进一步相互理解、在具体问题上释疑、澄清的成分。只不过,这些成果可能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渐显现。
双方阐明各自的立场,也就了解了对方的底线。美国大选期间,中方的诉求是美国决策不要出现过多意外,美方的诉求则是未来数月不要在中美关系上遇上棘手的难题。这次会晤,就是在中美持续的冲突下,力求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结构性矛盾的爆发,在疫情和经济衰退的催化之下更为危险。这次会议的“建设性”意义,就在于再一次地提醒世界,中美的冲突和合作必然长期存在,且这种博弈和冷战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