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峙】解放军重兵远征 北京如何突破僵局

撰文: 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6月8日,中、印两军在西段边境地区的对峙仍在继续。环顾6日至8日间的中、印消息,来自北京和新德里的各种官方信息展现了对峙的两个不同维度,也揭示了此次中印西段边境的的僵局态势。

一方面,中国“中央电视台”在6月6日披露了一则大规模军事调动的信息。在报道中,解放军空降兵军的一支旅级作战部队的全部人员、装备在5月仅用数小时就从湖北驻地投送到了“西北高原”。它显示解放军的投送能力较之2017年洞朗危机时有了较大提升。

中方快速部署大量部队的局面,让印度权威军事专家舒克拉(Ajai Shukla)“约有三个旅的解放军布置在加勒万河谷到班公湖的一百多公里的战线”、“直指北阿坎德邦印军司令部”的判断具备了一点合理性。到6月8日,解放军伞兵部队的大规模调动还在印度Aaj Tak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解放军在边境地区投送大批部队的行动并不是进攻性措施,此举只是为了确保中印在边境一带军事实力的平衡。在控制线的另一侧,是印度第14集团军两个师下辖六个旅的兵力。

+1

其中,印军14集团军第三师的102旅、70旅两个山地旅布置在巴里加斯一线,一个炮兵旅驻扎在军部列城周边。当中方暂时也以同样的“三个旅”兵力布置在边境时,这种平衡背后的局面也暗示了双方的僵局。

而就“僵局”这点来说,印度外交部在6月7日的最新声明也可以说明些问题。印度外交部称,中印两军前线首脑在6日于“亲切和积极的气氛中”会晤后,双方已决定“同意根据各种双边协定,和平解决边界地区的局势”。

比起中、印两军5月上旬在班公湖岸边的大打出手,以及5月中旬在加勒万河(Galwan Valley)河口的瞠目相见,新德里的“亲善”比之以往略有反差。但印方的“亲切与积极”是机械的,只是复述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9年的非正式会晤期间“管控和处理分歧,不让分歧成为争端”的原则。

在6月6日的军方对话中,印方还始终要求中方“减少部署”、“退回原驻地”、“结束施工”,这是中方不能立即接受的。尽管中印双方仍能以“三十年对峙不开一枪”的精神继续面对边境问题,但僵局已经形成。

解放军在中印西段边境遭遇的对手是曾在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打退巴基斯坦渗透突袭的印度精锐部队。图为印军在卡吉尔冲突取胜后,向媒体展示战利品。(美联社)

《印度快报》等媒体还指出,在6月6日的军方对话后,印度陆军已经第一时间向国防部、外交部和莫迪办公室汇报了情况,并开始向高海拔地区增派兵力和重型装备,以应对中方部署。印方甚至做好了“long haul”(长途跋涉)的准备。

不过,僵局可能也是暂时的。北京与新德里似乎仍期待尽快解决问题。印方消息人士已披露中印军方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讨论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避免两军不在实际控制线(LAC)一线展开军事活动”。

印媒还称双方采取了“小而有力的步骤”解决僵局。因此,中印双方很有可能会采取“接受现状”的方式面对问题:印方既然不能拆除其在2019年4月修筑的达布克-什约克-斗拉特别里奥地公路(Darbuk-Shayok-DBO road),那么中方在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沿岸的工事自然也有保留的必要。工事建筑一旦结束,参与修筑的解放军也会撤回。此举既不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不至于损害印度的自尊心。

此外,在北京和解放军面对僵局时,印度一侧的问题也更为突出。

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莫迪仍能在印度民众中维持极高的威望。中印边境引发的爱国热情也帮助了印度人民党当局。(美联社)

首先,印度军方虽然向拉达克等高海拔地区派驻了更多兵力,并与中方部队展开针锋相对的行动,但印军在拉达克一侧的行动只能从5月下旬开始继续维持四个半月。印军在当地修筑的多条公路不具备全年行驶能力。在14集团军的总部列城,当地到从9月下旬到次年6月都因低温而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其次,印军在印控克什米尔及拉达克地区的预算也不足以维持大规模行动。印度陆军参谋长纳拉万(MM Naravane)将军曾在5月抱怨过,他指出,印度当局已要求陆军削减20%的预算。如印军按计划为拉达克一侧与中国对峙的士卒添购冬季装备与后勤补给,那么两线作战的印军,可能难以分出足够力量应对北侧的巴基斯坦军队和西侧的克什米尔游击队。

因此,随着中印两军一面向事发地域调集火炮、战斗车辆、工程车辆、军用船只和大量人员,一面却又彼此强调“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总体是稳定的、可控的”,“未发生暴力事件”。这种局面就证明了双方的僵局具备随时解决的可能。或许,在解放军完成加勒万河谷工事后,本次风波就将以“边境地区局势恢复至4月底对峙前水平”的结局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