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国当如何应对各界的批评质疑与埋怨
近日,世界上不少政治领袖都程度不一地就疫情对中国表达了不满。
其中,有说法极偏激者,诸如部分美国英国极右翼人士鼓吹所谓“新冠病毒是中国实验室研制的生化武器”又或“中国刻意播毒”等;也有些说法比较模棱两可者,譬如白宫方面特朗普(Donald Trump)表示如果中国“刻意”隐瞒疫情致使扩散,那么就要追责;还有好比法、德等国政治领袖虽然措辞严谨,却显然也有一定怒气者。
面临这种情况,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相关阅读:
质疑与批评的本质是“争功诿过”
社会人士及媒体看法各异,时有言论过激乃至不负责任者,这无可厚非,也无法禁止,尤其是在言论管制宽松的国家。不过,各国政界领袖身居高位,背负公共责任,其一言一行,乃至其对这类激进言论的态度,都可能影响国政,包括影响到中国所须面对的外部环境。因此这也就有需仔细评估。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首先需要意识到的是,各国政治人物批评、质疑、又或隐晦地埋怨中国者,本质上是借此“争功诿过”,是要创下“让主权国家为疫情担责并背负赔偿”的先例,又或是借此营造“全球怪罪中国”的舆论环境,从而为自己带来利益。在这一点上,特朗普、蓬佩奥(Mike Pompeo)、马克龙(Emmanuel Macron)、默克尔(Angela Merkel)、蓝韬文(Dominique Raab)乃至蔡英文,都是一样的。
对大多数政治人物而言,自己能够藉怪罪中国所得到的“利益”,就是推诿自身防疫不当的责任与过错,所谓“诿过”也;又或是通过批评中国来凸显自身抗疫成绩,所谓“争功”也。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懂,不复赘言。
相关阅读:
夹杂其中的地缘竞争考量
同时需要意识到的是,除了“争功诿过”以外,还有些美国这种特例,华府发起对华舆论攻势的原因,也包括地缘政治上的对立立场。
特朗普其实也知道最终无法就疫情追究中国,所以补上了一个“刻意”的前提,也即“如果中国是刻意造成疫情爆发,那么应承担后果”。中国怎么可能是“刻意”?且这也无法证明。不过对美国而言,其批评、质疑中国的重要动因之一,本来就是出自战略考量,是要营造对中国不利的国际环境。而这是不需“讲科学”、“讲证据”的,即便无法追责中国,但对中国不利的舆论效果却是可以积累的。
有不满是人之常情
最终,中国是不可能被追究的。这并非因为所谓“主权豁免”(国际公认的概念,也即国家不可能犯上法律上的过失,以及免于受到民事与刑事起诉),而是因为越是深究到最后,就会发现中国反而是此次疫情期间对国民和对世界最为负责的政府之一。在现实世界里,“真理”与“对错”永远是相对的,横向比较之下,各国可以不认同中国抗疫措施,却没有哪个政府敢问心无愧地站出来说自己防疫工作做得比中国好。
↓↓↓想看世界各地民众在疫情持续期间日常生活情况,请点击放大观看:
更何况,中国不可能被追究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此次疫情中的“敌人”只有一个,并非某国,而是SARS-CoV-2病毒。但是,这不能阻止人们对中国不爽,尤其是在各国疫情依旧很严重的情况下。愈是疫情严重的地区,人们心中的负面情绪就会愈多。
这也是人之常情。这种不满的情绪是很真实的。诸如马克龙等人,即使理智上知道“不能就此事怪中国”,知道“自己起初低估了‘远在东方’的疫情”,心里也会觉得“中国给我平添了一个麻烦”。对此,中国政府想来也是理解的。
那么,中国值此时正在做,也需要继续做得更好的,便是四件事。
做好四件事
其一,继续对美国、台湾等地的政治人物之“过界”言论予以驳斥,譬如“中国刻意传播病毒”等。在这一点上需要界限分明,严词批评这类不负责任的表态。至于“疫情从中国传至世界,中国需为此负责”的说法,则不必反应过激,病毒源头自有科研结果去确定,而世界也不敢接受“疫情首发国需为疫情负责”的先例,毕竟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不在自己境内爆发。
其二,继续大力支持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既有工作,创造舆论空间,令科学家针对SARS-CoV-2病毒和此次COVID-19疫情的研究结果得以更广泛地呈现。将舆论更多地向人人相信科学之方向扭转。
其三,继续通过专家团队、抗疫物资支援等方式来帮助世界应对疫情。这不是“补偿”,却能令那些对中国有怨气的人感到稍稍舒心,这也能进一步为中国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事实上在意大利等国,这是已经在发生的正面转变。
其四,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乃至于未来数月里,中国宜大量进口各国货物,“大买特买”,并且在疫情平稳后鼓励大量国民出国旅游,帮助各国恢复经济。
对于第四点,肯定会有人说这是“金钱攻势”,但什么是“金钱攻势”?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在海外消费,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大买特买”进口产品,这本质上是中国人“玩得好、用得好、吃得好”,而各国人也都“货出的去,钱进的来”,很明显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对这种政治口号性质的说法中国不必在意,唯独一步步做好自己的事就好,譬如学习1970-1980年代的日本,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改善国民在海外的形象,又譬如加强国内商品质量的监管,加快“中国制造”品牌转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