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王毅崔天凯反击美国 疫情下中国外交的职责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等外交官近日接连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在介绍中国抗疫工作进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质问诸多中美两国在疫情发生后矛盾凸显的问题。
疫情发生后,围绕美中国政府透明度、防疫工作是否有效、是否允许美国专家前往中国进行研究等问题,美国对华的对立情绪有增无减。
在这种状况下,王毅2月14日接受英媒路透社的采访,崔天凯2月13日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分别对疫情引起的中美龃龉进行了回应。对于美国政界、舆论利用疫情进行的攻势,中国外交系统再次反击。
反击美国 重申承诺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外交部已经不止一次对美国政客的言论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批评。此前,外交部发言人已多次就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等人曾暗示疫情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有益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也批评美国为防疫采取的措施过度。
这一次,王毅再次用不点名批评的方式称,一些国家反应过度,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也不符合世卫组织的建议。虽未点明,他提到的全面关闭人员往来,从武汉和其他城市撤出人员的事例,实际上都是美国带头发起的。
崔天凯则在赞赏“美国人民的善意”的同时,直指美国“某些政客,也许还有些媒体人士”不但没有提供帮助,一些人还试图趁人之危。
另外,近期媒体传出中美1月刚刚达成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可能有变数,白宫官员也称美国对中国的采购可能“延迟”,对此两人也进行了反驳。
王毅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重信守诺的国家,只要我们同意的事情都会说到做到”,否认了调整协议的说法。同样的,崔天凯也表示,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中美致力于发展更健康稳定双边关系这一重要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强调希望协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由于武汉疫情的防控问题而备受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外交部针对美国的多次批评,也在舆论中不断发酵。然而,此次多个外交官频繁接受海外访问,并且直面外界最为尖锐的质疑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和美国针锋相对。
让外界“认识中国”是外交职责所在
疫情突如其来,引起海外的诸多困惑和质疑,实属正常。何况,疫情爆发的过程还暴露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对“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去世,让全球媒体以此问出“中国政府是否失信于民”的质疑。
本就带着有色眼镜的西方媒体,在疫情之下有如此的反应,应当说是在意料之中。此时除了外交部每天的发言人答记者问之外,中国外交官频繁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更详细地介绍中国防疫的情况,向外界澄清,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政府又做了什么。这也是破除外界诸多谣言和阴谋论唯一的方法。
翻开中国外交的历史就知,中国外交官最大的职责之一,是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
从中共建政初期外界对新政府一无所知,时任总理周恩来邀请美国记者访问中国,采访14省19市,打开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到改革开放之后,90年代时任驻美大使李肇星为反驳“侵略西藏”的问题,以西藏纳入中国版图比得克萨斯加入美国早600年”晓之以理;再到去年为回应“新疆再教育营”的问题,外交系统多次发布长篇回应,并介绍中国央视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和外界关系愈发紧密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误解、获得理解的过程。
面对“中国威胁论”,王毅指出“应该考虑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而不是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也是希望一直拨开西方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迷雾,用中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尽量做到“以正视听”。
至于对美国的反击,美国政客和媒体趁机贬损中国经济,还出现类似“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的文章标题,阴谋论甚至影响了美国朝野,这些反应的确值得反驳和批评。但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 “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只会愈演愈烈,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将不同于中共建政初期,也不同于“韬光养晦”的时代,外交系统要适应这个变局,恐怕还需要很多调整。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不会是美国以及西方污名化中国的唯一理由,这种攻势未来只会愈演愈烈,外交系统如何用更有力的方式和更让人接受的语言执行自身的职责,还需更多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