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协议达成 中美“印太战略”表现悬殊
当地时间11月4日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除印度外15个成员国终于完成最终谈判,并将在明年签署协议,同时将诞生包括东盟十国及澳大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纽西兰在在内的全球最大自贸区。一直以来,北京都希望借加强同区域国家经济联系,放大其政治影响力,如今RCEP的诞生可谓实践中国版“印太战略”。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却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杳无音讯。
随著RCEP协议谈判完毕,15国预计将在明年年内签署并被各国陆续批准。经济层面而言,协议通过后,中国平均八成对外出口将减免关税,在中美贸易战未有定论的当下,协议将进一步帮助中国调节外贸结构,减少对美依赖。政治层面而言,RCEP成功签订亦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符合北京一直希望的“区域互联互通”,透过紧密经济合作,减少政治冲突爆发可能。
经济靠中国 安全靠美国?
近来中国“邻邦外交”取得突破不止于此。本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消息人士称,中日两国政府已开始讨论在2020年春习近平访日时签署“第五个政治文件”。上次发表类似文件已是2008年,当时中日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两国共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随著2012年钓鱼台危机爆发,中日关系陷入多年低谷,若明年再发布政治文件,也意味著中日关系全面转暖。
过去数年,北京先后恢复同日本友好关系;又凭借习近平同莫迪间私人情谊,令中印关系在2017年洞朗事件后走出低谷,重建互信;而在北方,中俄两国亦提升关系至“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除了传统经济合作外,亦在外交政策上加强协调。若加上今次成功签署的RCEP,北京在周边外交上实现“全垒打”,在面对中美结构性矛盾爆发时稳住了“后院”。
东盟国家一直都有“经济靠中国 安全靠美国”的说法;本世纪初以来,中美两国亦不断挑战这一模式。安全方面为例,北京一直希望推动《南海行为准则》,将美国等区域外国家排除出这一问题。而为配合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曾一度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TPP),希望借TPP“高门槛”将中国排除在外,再加强区域发展中国家同美国联系,实现“软脱钩”。不少人也亦将TPP同RCEP分别视为中美两国争取亚太经济整合的工具,关注究竟谁能取得头筹。
伴随美国退出TPP,及RCEP协议的落实,中美两国在区域经济影响力的竞争已无悬念,这样的变化亦可能影响区域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取态。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及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为例,两人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本国同中国存在经贸联系,不会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方战略。历史经验亦证明,寮国、柬埔寨等同中国经贸整合较为密切的国家,“国防靠美国”的几率也低得多。对北京而言,当下遗留的只是越南、菲律宾等国对中国的不信任情绪。
印太战略难取信盟友
今年东盟峰会,特朗普再次“放鸽子”,甚至连彭斯(Mike Pence)亦未亲临,只派出新上任的国安顾问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为表对美国忽视的抗议,周一召开的东盟-美国峰会上,只有泰国、越南和寮国领袖出席;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ed)更呼吁各国团结,强硬面对贸易战威胁。
而在东北亚地区,美国对日韩两传统盟友间纷争亦无能为力:首尔坚持除非日本将韩移出“贸易白名单”,否则将退出两国《军事情报保护协定》这一美日韩军事合作标志性产物。如今日韩两国都懒理美国协调拒不退让,负责协调的美国助理国务卿史迪威(David Stilwell)只得不断穿梭。
特朗普在2017年11月提出“印太战略”后,外界一度认为他将延续奥巴马时代“亚太再平衡”政策,专注巩固美国在这一地区领导力。不过,特朗普当年出席东盟峰会时大谈“美国优先”概念,已令区域国家感到一丝不对劲。不同国安部门虽先后发表报告,但通常都停留在部门层面,未获总统关注,亦无法转换成实际外交行动。
同“战略”口号相比,美国在亚太地区外交自特朗普时代起已退化为“只关注战役”,由个别事件驱动外交行为。需要配合对伊朗制裁时,便找来印度勒令其停购石油;需要推动对朝外交时,便期望北京加强施压;需要贸易成果时,便同安倍晋三会面谈判;需要落实“美国优先”口号,便同韩国谈起增加军费。至于整体战略和逻辑,发布后都只停留在积灰的办公台上。
上周日,美国国务院一份报告指出,美国迄今为止已投入29亿美元“强化印太战略的经济支柱”,但这样的金额连半条地铁建设费都不足够,沦为笑谈。若华府再不进行战略调整,美方在亚太地区长期布局的影响力恐怕也将“一铺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