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上海谈判:新态度与新思路
中美之间在贸易和科技领域的对峙仍再继续,G20大板峰会过去一个月之后,中美经贸团队的谈判终于在7月30日重启。
此次谈判,中方仍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牵头,美方的团队由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财政部长努钦(Steve Mnuchin)带领。此前,双方已经分别在7月9日和7月18日通电话。
走到第十二轮的谈判,虽然双方所关心的话题广度较今年年初也并没过多改变,但是从会谈前的诸多细节可知,双方的心态和思路都有所变化。
从北京到上海 这次有何不同?
首先,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次谈判,此次中美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中国上海。7月24日,白宫正式确认谈判地点和时间。北京时间7月25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也在例行记者会上予以证实。
这一地点的改变颇受关注。7月22日,努钦在接受美国媒体CNBC采访时,还特别强调了上海对于中美双边关系的象征意义。他提到,1972年签署的《上海公报》被认为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对此,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在例行记者会上解释,不同地点磋商十分正常,上海具备开展磋商的“良好条件”。
同时,外界对于上海作为中美谈判新址的指向性各有解读。一种说法是上海作为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不像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充满政治色彩,因此有助于双方缓和气氛,淡化政治冲突,更加专注于中美合作的共同利益。也有说法认为,上海是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既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一大标志,更是中国继续开放市场的决策体现,去年的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也曾选址上海。
无论如何,选址的变化还是可能给谈判带来不同的气氛,也给关注谈判的外界舆论一种不同的观感。有鉴于中美谈判此前的一波三折,这也可能有助于双方重新找到谈判的信心。
第二,谈判人员的变化值得注意。中国团队因为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的加入而更受瞩目。钟山在2018年的谈判期间角色一直相对低调,而在7月中美经贸磋商团队的两次通话之中,钟山都参与其中,中国官方通稿也把他的角色给予体现。这让外界普遍预计,钟山将参与此次面对面的中美谈判,甚至进入以刘鹤为首的中方团队核心圈。
美国舆论对此尤其关注,不少声音认为钟山将作为中国的“强硬派”影响谈判基调。《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中情局(CIA)前中国问题分析师怀尔德(Dennis Wilder)说:“我相信他(钟山)收到的指示是对美国更加强硬。” ,又援引前白宫首席策略师班农(Stephen Bannon)说,钟山是“强硬派中的强硬派”。彭博社的报道也认为,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Larry Kudlow)几个星期以来多次表示,让新的强硬派加入中方代表团会让达成协议变得更加艰难,这一表态可能与钟山的加入有关。
近期,钟山的确对中美贸易战增加了发声,并多次谈及“斗争精神”。但是,谈判尚未开始,直接给中方谈判代表们贴上“强硬派”标签,这种直线思维的判断可能过于简单。了解中共运行机制的人都明白,中国官员所谓的“强硬”“温和”之说,和美国政治中的截然不同,同一个谈判团队之中官员看法不同在所难免,即使有新面孔加入也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更好地综合双方的诉求。
农产品和华为问题是焦点
此次谈判最受瞩目的,显然是中国采购美国农场品的问题,以及美国取消对中国科技公司华为的禁运问题。
这两个问题在近期受到中美官方的“特别”关注。农民是美国在贸易战中损失最重的群体之一。G20习特会后,特朗普曾说得到了中国采购农产品的承诺,并抱怨中国没有兑现。库德洛在7月初曾表示,特朗普政府对农产品“看得很重”。
而对于华为解禁的问题,中国外交部、商务部在G20习特会之后先是公开对特朗普同意解禁华为表示“欢迎”,此后由于美国并未实际采取解禁措施,又连番敦促美国兑现承诺,停止打压中国企业的“错误做法”,外交部还再度要求释放华为高管孟晚舟。中方甚至在此期间对FedEx“误送”华为公司包裹的事件进行调查,得出结果称“误操作”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另外还有逾百件华为从美国进境的快件遭到滞留。
中美谈判陷入僵局,但是恰恰是这两个问题在近期出现了转圜的迹象,这也是外界期待中美以此为突破口达成共识的原因。
商务部在7月25日证实,中国的一些企业有意愿继续自美进口部分农产品,已经向美国的供货商询价并将商签合同。
美国对华为问题的处理也有望改变。特朗普在7月22日会见Google等多个科技公司的高层,并且作出承诺,将对华为禁运是否能够解除做出“及时的”决定。而美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也表示,目前已收到50份左右要求豁免华为禁运的申请,商务部会在“未来几周”内作出决断。这些动作在中美谈判之前意图很明了,华为问题成为谈判的关键突破是有可能的。
两次破裂之后的新谈判思路
当然,中美谈判、贸易战的延续,背后盘根错杂的结构性矛盾确实很难快速解开。此次上海谈判,新地点之外,谈判的人物、问题的焦点都有发生一定变化的可能,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双方在多次谈判,经历博弈的起伏之后,心态和思路上的转变。
不同以往,美国官方此次对上海谈判的造势强度有所下降。白宫官方称这次谈判的目标是“要改善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而未谈及每个领域对中国施压的具体目标。努钦、罗斯、库德洛虽然都有接受媒体采访,但并未预测谈判成果,努钦还表示“并不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年初曾不断强调中美可能“很快”达成协议的特朗普也没有表达对谈判的具体预期。从媒体风向上来看,特朗普政府官员没有以往的“爆料”,还特意向媒体强调,这是5月谈判破裂以来两国团队首次高级别、面对面的磋商。
本就对谈判细节相当低调的中国,也没有擡高对谈判的预期。特别是中国外交部在近期对中美贸易相关的问题甚少回答,几乎全权由中国商务部对此介绍和释疑,也说明了中国在现阶段“就贸易谈贸易”的态度。
回头来看,中美谈判在2018年5月和今年5月经历了两次破裂,美国在去年撕毁协议后,对中国提出的种种要求已不必赘述,而中国在今年也明确提出贸易协议的三大前提——取消全部关税、采购数字符合实际、协议能够维护中国的国家尊严。双方要拿到这样的一份共识并不简单,特别是在美国对台军售增多、新疆和西藏人权问题不断被讨论,以及香港示威活动持续发酵的情况下。
也正因如此,双方对谈判似乎回归了“平常心”,更多聚焦于双方容易达成共识的部分,这种思路对于今天的中美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