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第一夫人”角色制度化 为何法国社会如此反对?

撰文: 麦俊和
出版:更新:

“美国第一夫人”、“法国第一夫人”,这些“第一夫人”的名称叫得响亮,但在各自国家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两国事实上均未设立“第一夫人”这一官方职位,但白宫起码提供专属办公室与人员协助总统配偶从事公共活动,在制度上确认他们的社会角色。
法国总统马克龙有意效法美国,把“第一夫人”纳入总统府编制,除了希望预算更透明外,也肯定“第一夫人”的工作责任,毕竟第一夫人经常出席公众活动,陪伴总统在身边左右,从权利角度而言,不无道理。
然而,约30万人联署反对马克龙此举,令他不得不撤回提案。为何法国人那么反对这个做法呢?

“当你被选为总统……你的生命就贡献予国民……你要日与夜地投入,公共与私人生活全盘贡献。所以与你生活的那个人,需要一个(正式)角色。”马克龙在今年竞选总统时,向支持者承诺,若他当选,将会好好定义第一夫人的角色,“她会参与决定她想发挥什么作用”。

纳入制度  帐目更透明

马克龙提出的理据不无道理。法国没有明文规定“第一夫人”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据《费加罗报》报道,马克龙的妻子特罗尼厄(Brigitte Trogneux)在爱丽舍宫其实有独自办公室,获提供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传讯人员、两名助理及数名保镳,但由于第一夫人并不属于正式编制,这些职位现时全部挂在总统办公室名下。如果正式设立第一夫人编制,特罗尼厄耗费公帑的帐目就会更加透明。

特罗尼厄(中)一直希望可以展开儿童相关的慈善工作。(美联社)

从现实操作来看,设立第一夫人职位对总统府运作的改变不会太大,所需要的只是一些立法程序。第一夫人的角色不会因而发生重大转变,但会计帐簿会修改,因为第一夫人的预算会与总统分开计算,而马克龙并未要求给第一夫人发放薪水。按理说,第一夫人“合法化”后,所有帐目纳入监督,一目了然。

法国总统夫人没有第一夫人头衔,却要参与慈善活动与其他公共事务,责任多多,可能要被迫放弃自己原有的事业,协助丈夫管理国家。马克龙认为,第一夫人的角色未能制度化,揭穿了法国社会的虚伪一面。

马克龙妻子日接逾百求助信 

一些支持者也认为,为第一夫人角色立法是合理举措。特罗尼厄在法国名气不俗,一言一行均可能成为杂志报纸头条。马克龙身边人士指出,特罗尼厄每天几乎收到250个由法国人发来的信息,他们有的希望她能帮助解决难题,有的建议特罗尼厄多做一些事情。发信者期待特罗尼厄回应,特罗尼厄自己也流露过发挥公共角色的意向,曾说想展开一些关注儿童的工作。

“个性”政治时代  肯定配偶力量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柏金斯(Anne Perkins)认为,马克龙为特罗尼厄设立第一夫人职位是正确的。这个时代强调领袖“个性”多于政策主张,设立第一夫人或第一丈夫职位是对他/她们一项很重要的正式认同。毕竟,在政治选举活动上,候选人配偶也会成为新闻焦点。他/她们陪同配偶出席政治活动,又可能在背后为配偶出谋献策,成为配偶背后重要力量。美国上任第一夫人米歇尔的公共形象甚至比丈夫奥巴马更好。

柏金斯还指出,这个问题也关乎选民如何看待男女在不同领域的政治角色。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丈夫、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丈夫均罕有出席公众活动。相反,男性领袖的妻子现身公众活动屡见不鲜,大众对她们也有诸多要求。英国前首相贝理雅妻子彭雪玲(Cherie Blair)没有为丈夫放弃自己的事业,便长年受到非议。

马克龙当选总统后曾说,若没有特罗尼厄,就没有今天的马克龙。第一夫人常陪同丈夫出席不同公开活动,又要参与慈善活动,花的精神、时间也不少。(美联社)

反映美欧文化差异?

有人将美法两国第一夫人角色比较,英国知名专栏作家马特比(Kate Maltby)在《CNN》撰文解释,欧洲社会与美国存在文化差异,前者对第一夫人或第一家庭不太受落。在美国选举,候选人个性是焦点。男性候选人的妻子(或者女性候选人的丈夫),被视为验证候选人个性的证据。男性候选人能够让妻子在他身边保持笑容及引领自己孩子,就能突显他的家庭价值,通常为民众乐见。

相反,在欧洲特别是法国社会,过往领袖的“前科”驱使人们更多地带怀疑眼光看待总统的个人生活。1980至1990年代的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政绩备受推崇,但私生活极不检点。在其丧礼上,情妇及非婚生女儿站在他的妻子旁边,法国民众才知道他原来有这样复杂的私人生活。

法国前总统奥朗德生活不检点,其无名份妻子与他分开后,又出书大骂奥朗德,加深法国民众对化总统“夫人”不满观感。(美联社)

不过,当马克龙雄心壮志要为第一夫人正名时,反对者却认为他的做法十分虚伪。马克龙上台后,首要任务就是实施“道德法”,禁止任人唯亲等行为。有国会反对派议员指控,马克龙行为一方面批评任人唯亲,另一方面给予自己妻子第一夫人头衔。

马克龙被指“双面人”

民意也不站在马克龙那一边。发起联署反对第一夫人角色的艺术家瓦列特(Thierry Paul Valette)说,“我不是质疑特罗尼厄能力及合法性……但这并不是时候……给予公帑及合法地位,她跟丈夫不一样,因为她并非民众选出来的”。瓦列特发起的联署获民众响应,接近30万人签署,对民望下滑的马克龙添加压力。结果马克龙被迫让步,取消这个计划。

如果从历史角色来说,法国社会不满“第一夫人”职位,也有迹可寻。法国波旁王朝末代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安东娃妮特(Marie Antoinette)挥霍无度,遗臭万年;1914年,原总理卡约(Joseph Caillaux)妻子的亨利埃塔(Henriette Caillaux)闯入《费加罗报》报社,连开六枪杀死编辑卡默特(Gaston Calmette);到近年,上任总统奥朗德带着女友特里耶维勒(Valérie Trierweiler)入主爱丽舍宫,却与一名女星有染,第一夫人梦碎的特里耶维勒后来在一本书中大爆奥朗德的“丑事”。这些负面事迹,都影响了法国人对第一夫人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