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在中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有何地位?
国家主席习近平从5月5日开始访问欧洲,拉开了2024年中国元首外访序幕。
习近平主席5月6日上午在巴黎参与了中法欧三方会谈,5月6日下午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并发表致辞。从官方报道看,中国对中欧关系、中法关系都赋予了极高的战略重要性,并且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的开放举措。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首先从东西方文明的高度定义了中法两国——“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法国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建交60周年,成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成就、共同前进的典范。其次,中法两国没有根本矛盾和冲突。习主席称,“中法两国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益冲突,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共鸣,有着灿烂文化的彼此吸引,更有着利益广泛的务实合作,没有理由不发展好双边关系”。
中国将为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充实不少经贸内涵。包括:(1)中方愿继续积极利用“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让奶酪、火腿、葡萄酒等更多法国优质农产品出现在中国老百姓餐桌上。(2)中方决定,将对法国等12国公民短期来华的免签政策延长至2025年年底。(3)中方将自主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市场,为包括法国和欧洲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创造更多市场机遇。习近平还强调,中国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在中法欧三方会谈中,马克龙表示,欧洲和中国都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解决一些结构性的困难,其中包括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他表示,“欧洲大陆的未来,将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以平衡的方式,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鉴于中国如今在全球的分量,我们之间的接触对于确保双方相互尊重、避免误解、以及为全球性挑战寻找解决方案都是十分关键的。”她说,“欧盟与中国之间有着体量巨大的(substantial)经济关系,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平均每天近23亿欧元。但这一关系也在某些层面受到挑战,例如国家政策引起的产能过剩、不平等的市场准入,以及贸易上的过度依赖。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去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表示,中国将欧洲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欧作为两支重要力量,应该坚持伙伴定位,坚持对话合作,深化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凝聚战略共识,开展战略协作。习近平称,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要打造稳定互信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于欧美最近炒作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习近平予以否定,称中国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要指出的是,时隔五年,中国领导人又一次将首访方向确定为欧洲,而且“欧洲之行”的第一站选择法国,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动荡的背景下,这些安排都颇有深意。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的法国、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三国,在欧洲国家中与中国的关系相对较好。法国是最强调欧洲战略自主性的老欧洲国家,也是北约成员中少有的没有美军驻扎的国家。匈牙利虽然是北约和欧盟成员,但属于欧盟中的“异数”,过去在欧盟数次不利于中国的投票中,匈牙利都投了反对票。塞尔维亚与中国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尤其是过去北约曾轰炸南联盟,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美军轰炸,中塞两国经历了“战斗友谊”。可以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欧,是与欧洲主要友好国家的“关系加固之旅”。
中国选择与欧洲改善关系具有战略意义,这与中美关系持续恶化有关。我们曾经多次分析,由于美国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其首要任务是应对长期战略竞争对手的挑战,中国被视为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这决定了中美关系将长期在低谷状态博弈。在此背景下,中国选择与欧洲改善关系,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平衡中美关系的恶化,在西方发达国家阵营中寻找外交、政治、经贸、市场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空间。欧洲当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俄乌战争更刺激美国重新领导北约,但欧洲与美国并不是铁板一块,如果能与一部分欧洲国家保持“有区别的”的外交与合作关系,对受到美国围堵的中国就是一种成功。
在欧洲诸国中,法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了西欧,也得以主导西欧国家。不过,1959年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一改第四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追随美国的低姿态,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追求防务独立,认为防务依赖导致政治依附,没有独立的防务就没有民族独立可言。在核时代,戴高乐认为:“如果没有原子弹,法国就不成其为法国,法国就不再是一个欧洲的强国,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了的卫星国。” 对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可以给法国核弹,但必须交由美国人监管”的建议,戴高乐直接拒绝:“除非能自由使用核弹,否则法国不愿有核弹在自己国土上。”“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追求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在马克龙身上有所体现。近年法德联合显著弱化,朔尔茨时代的德国更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大相径庭,而马克龙在有机会时,仍然不忘宣扬其“欧洲战略自主”的主张。必须承认,在俄乌战争激发的地缘政治动荡中,马克龙“欧洲战略自主”的呼声很羸弱,在现实政治面前甚至有些讽刺,但这种声音只要存在就有价值。尤其是考虑到一旦特朗普赢得大选,美欧关系将面临新的考验,法国不能不为此可能性提前布局。显然,在中国看来,法国追求的战略自主与中国追求的独立自主外交有共鸣之处。一个持续追求“欧洲战略自主”的法国,是中国非常看重的欧洲伙伴大国。
至于欧洲近期很重视的“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我们倒认为不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所谓产能过剩,这是地缘政治博弈在产业领域的折射,说到底还是经济利益问题,是欧洲产业界在新能源领域面对中国疯狂产能时的一种恐慌情绪。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在“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上虽然都很强硬,但与中欧战略关系相比,经济利益问题仍然属于技术性的问题。我们注意到,马克龙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让我们明确一点,我并不建议我们与中国保持距离。无论是气候问题还是安全议题,我们都需要中国人。”
最终分析结论:
对于一个典型的西方大国来说,追求欧洲战略自主的法国对于中国有战略意义。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美关系将持续处于低谷阶段且不断博弈。这将进一步突显出中国与欧洲改善关系、尽量保持合作的重要性。就此而言,中国领导人此次访欧之旅可能具有中长期重要意义。
本文原载于2024年5月7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