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论:统合科学的理想 - EP83

撰文: 秦晞辉
出版:更新:

(上篇:维也纳学圈:宣言 - EP82

 

逻辑实证论

 

尽管维也纳学圈没有一个统一的主张,学圈只是由一群相信科学方法的价值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联盟,但是它的其中一个哲学主张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力,这个主张就是“逻辑经验论”或“逻辑实证论”。这分别可从“实证”和“逻辑”两方面理解。

 

在实证的层面,逻辑实证论主张只有科学才能带来知识,而纯粹思考不能够带来任何知识。因此,学圈的成员没有一个是纯粹的哲学家,也就是说,他们每人都至少精于某一门经验科学,比如是物理学、数学、政治经济学等。

 

尽管同样重视现代逻辑,费雷格和早期罗素仍然有柏拉图主义的色彩,即相信纯粹推论能够带来某种知识,而逻辑实证论者则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即纯粹推论不能带来任何知识。他们的这一点深受维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发现影响,《逻辑哲学论》指出逻辑命题是恒真句,也就是说逻辑无所指涉,而只能展示语句间的转换规则,比如“如果P,则Q”等同于“如果非Q,则非P”,它不能发现任何东西。而且,在发表《宣言》的时期,他们依然深信罗素的《数学原理》已经证明数学的基础在于逻辑。于是,数学似乎也不能带来知识增长,而只是揭示了某种转换规则。(尽管后来学圈成员哥德尔在发现不完备定理后,开始疏远学圈,并成为了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而有趣的是,罗素则愈趋认为数学也是基于归纳法,更接近传统经验主义的立场。本文先暂且接受最极端的经验主义立场:数学也是基于归纳法。)

 

哲学仍有它的位置吗?

 

持有这种尊崇实证而轻视玄思的态度,一个很自然会面对的问题便是:哲学仍有它的位置吗?学圈指出,哲学有两个重要的任务,分别是对科学语句进行逻辑分析,以及统合科学。

 

第一,尽管只有科学才能带来知识增长,但在给予科学进行验证之前,我们都得先厘清要验证的命题到底是什么。卡纳普为此提出了“构成论”,意即把表面复杂的命题,一步一步地分析成多个可以独立地验证的命题。举一个较贴近我们的例子,要验证“苹果的电脑都比IBM的性能良好”,我们便需要先罗列不同型号的苹果电脑和IBM电脑,再抽样验证。而“雅利安民族是优等的民族”,则似乎不能如此拆解。

 

第二,由于不同的科学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使用的语言都不同,结果导致要统合这些科学的成果时会出现问题。卡纳普认为,对科学语句的逻辑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发现一些基础语句,以致能够贯通各种科学的发现。对这些基础语句的发掘,也成为了研究各种科学基础的目标,比如数学基础、几何学基础、物理学基础、生物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等。于是,维也纳学圈的分工合作得以展开。而今天的分析哲学是否有这种蓝图作为“分工合作”的指导原则,则较为可疑。比如说,盖提尔问题就是先指出一个柏拉图著作中一个没有什么人关心的知识定义是错误的,然后展开讨论。之后引伸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价值,其实十分碰运气。(延伸阅读:试论分析哲学的正路与歧途——以盖提尔的论文为例

 

尽管逻辑实证论的主张往后面对不少挑战,比如奎因对逻辑实证论的方法论带来了痛击。然而,相较于后来日渐玄虚化的分析哲学氛围,维也纳学圈依然领先时代。

 

(下篇:维根斯坦:语言游戏 - EP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