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社会学三大奠基者之一与他的《自杀论》
一般认为社会学有三大奠基人:韦伯、马克思,还有我们今天要谈的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1917年的今天,他因身心俱疲,不胜负荷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59岁。
无睡意哲学课——社会学三大家: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涂尔干是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他的四部巨著基本上已经讲述了他毕生的思想:《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无睡意哲学课集中讨论过社会分工、宗教的社会起源等理论,这天我们就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以及再补充一下他的自杀论。
涂尔干在1858年出生于法国埃皮纳勒,家族信奉犹太教,然而他青年时期放弃这传统,认为宗教只是起源于社会的产物。21岁时,他进入了法国哲学家的摇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与他同级的有生命哲学奠基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涂尔干本人对于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当时法国并无相关的专门学科,他只得修习哲学,并于1882年毕业。五年后,他终于受聘于波尔多大学,教授当时法国尚未承认的社会学。
《自杀论》
1897年,涂尔干发表了《自杀论》,在无睡意哲学课中提过,涂尔干将自杀行为重点区分成三个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在著手研究自杀的原因时,他收集欧洲各国的自杀数据。他不认同自杀的人单纯只因为生活贫穷与精神衰弱——更不是缺乏生涯规划——因为在繁荣的地带、科技倡明的城市,人依然会自杀。涂尔干发现自杀的人与社会整合的强弱之间有连带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越薄弱,就越容易自杀。
利己型自杀(Egoistic Suicide)指人类为了个人利益自杀。甚么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死,人死了还有利益可言吗?涂尔干指这是在社会整合程度过弱时所产生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人会感到被孤立、疏远,例如自我意识较强而感到疏远的人,像艺术家,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可能是厌世的人,认为生命只属于自己,与他人无关,便会自杀。极端情况有教徒,选择自杀以回归天国等。
利他型自杀(Altruistic Suicide)发生在一个整合程度过强的社会,对于团体的责任感极强,不惜自我牺牲。如自杀式袭击、牺牲小队的军人等,也可以是宗教衍生的殉道行为。日本武士道中因谢罪的切腹,也是一种利他型的自杀,让社会或他所处的团队能免却因自杀之人所引起的羞耻。
失范型自杀(Anomic Suicide)通常发生在社会剧变(不论好坏)之时,当个人欲望无法实现有效协调时,就会自杀。这意思是人丧失了固有的社会地位或日常生活,再也无法理性地解决问题,选择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一切。香港政府有广告指:死并不能解决问题,指的就是这种自杀模式。当年金融风暴、金融海啸袭击香港时所产生的自杀潮,就是指人失去了固有的经济地位,从资产阶级一跃变成负资产,而选择一死了之。
而在自杀论一书中,涂尔干并未详细论述最后一种自杀原因,因此通常只把他的自杀观点看成三种。而这种自杀原因是宿命型自杀(Fatalistic Suicide)。意思是在一个压迫的社会里,人们因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规范,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善自己的生命时,就像被宿命压倒一般,结束自己的生命。
涂尔干的晚年
出版《自杀论》后的五年(1902),涂尔干如愿以偿地担任了巴黎大学教育部主席,而社会学在当时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了。然而九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培育的第一代学生许多都死于西线战场,连他的独子也不幸死去。同时,由于他犹太人的身份,他在国内也被宣传战的舆论攻势压倒。终于他身心崩溃,1917年他突发中风,并于当年今日因精力衰竭而离开了世界。
延伸阅读——涂尔干:宗教的社会起源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