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

撰文: 张恩源
出版:更新: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前从未自称“社会学家”,相反,他对“社会学”一词的发明者孔德(Auguste Comte)有著无情的嘲讽与蔑视。然而,马克思还是被公认为当代社会(科)学的重要鼻祖,大量的社会学概念与方法源自对他的回应。他的思想纵跨三个世纪,横扫东方西方,至今活力不减,火力未衰。

 

社会构成理论

 

马克思对于社会构成与变迁的一般理论经常被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认识从一个基本事实出发:人必须首先解决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艺术、政治、宗教、科学等活动。正因此,马克思将“物质生产”活动视为全部人类活动的核心环节。物质生产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将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的能力称为“生产力”(forces of production)。当然,改造自然从而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而必然会采取某种社会联系,马克思将这种社会联系称为“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base),在此之上则形成了法律、政治及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名之为“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马克思认为,对于社会的解释不应该像黑格尔那样到人类的精神层面去寻找,而应该从社会的物质层面入手。因为生产力制约著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则是上层建筑的根源。

 

社会变迁理论

 

与较为抽象的“社会”(society)概念相比,马克思更喜欢使用带有较多历史感的“社会形态”(social formation)概念。所谓“社会形态”,指的是在特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在其上建立的各种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历史变动不居,各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但马克思认为这种历史变迁有其可以把握的规律性。在他看来,一种社会形态会被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取代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或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适应。

 

依据各种历史资料尤其是西欧的历史,马克思(与恩格斯)区分出了多种不同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最为晚近的社会形态,乃是从封建社会演变而来。市民等级的产生、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开拓、机械化生产的推广等等极大促进了生产力,使得封建社会基于人身依附、封建特权、地域限制的生产关系成了巨大的束缚:“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

 

资本主义的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资本主义社会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与矛盾危机的分析,集中反映在《资本论》(Capital)这部巨著之中,这一分析从“商品”(commodities)的概念切入。商品被马克思界定为能够使用同时也能够交换的劳动产品。对于资本家而言,其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用(即使用价值),而在于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即交换价值)。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乃是大机器生产工具的占有,以及对于大量劳动力的购买。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蜕变成了一种商品,并构成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减少成本,会极力压缩劳动力的工资,并追求技术创新以减少劳动人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强势,使得大量的人口被迫卷入到机械化大生产中来,他们同时要面对缩水的报酬、超时的劳动、有限岗位的竞争。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资本家大量占有了生产的财富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阶级则陷入贫困化的境地。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与购买力低下,使得大工业生产的商品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机械大工业生产方式与生产要素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一对主要矛盾,马克思认为这个矛盾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危机的最终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