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九)爱与价值|曾瑞明

撰文: 曾瑞明
出版:更新:

作者|曾瑞明

 

长期在麻州理工学院(MIT)任教的美国哲学家艾尔文・辛格(Irving Singer)尤以其对爱的研究著名。《爱的特质》(The Nature of Love)共分三卷,第一卷由柏拉图谈到路德,第二卷由宫廷的爱(courtly love)谈到浪漫的爱(romantic love),第三卷则说现代的爱(modern love)。他是名符其实的爱情学者,爱的专家。笔者这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系列,怎能不提他的名字和研究呢。说到底,哲学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寻求对话和学习。

 

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八)爱与人生|曾瑞明

 

评鉴与赠与

堂皇巨著的第一章是 〈评鉴与赠与〉(Appraisal and Bestowal),可见这是辛格整个架构的核心概念。辛格指出,当我们对一件事作客观评核时,是作评鉴(appraisal)。评鉴活动有专家,有标准。已出来社会工作的朋友,未必做过评核人,但一定做过受评人。理论上,你会知道评核人根据甚么来评核你的工作表现。理论上,谁做评核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大家都是根据标准办事。

但现实里,评核人一定带著自己的眼镜看你。你的样貌跟评核人母亲相似,可能有分加了大家都不知道。赠与(bestowal),在概念上就是要主观的。它是由你肯定一种关系创造的,你给予一样东西情感或者重要性,你可能不理会你授与的重要性或情感是否可验证或肯定,或者根本你不在乎。

 

辛格(Irving Singer)《爱的特质》(The Nature of Love)系列第一卷

 

因为猪女是我的女朋友,所以猪女就是我的“女神”。事实上,猪女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女孩。但我赠与猪女特别的价值。对,赠与可以令人受伤(有时太天真,太傻),不智(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网页说︰“年青人都向往罗曼蒂克气氛,需要注意的是太陶醉于甜蜜温馨的二人世界里,往往会忽略了彼此在思想上深入的沟通。更会因为太沉醉于频密的约会而荒废学业,忽略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和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对,又是荒废学业),甚至不道德,但不会像评鉴有所谓错误。

一层楼值多少钱,我们可以找地产经纪或者银行按揭部职员的专业人士来“估价”,这是评鉴。然而我在那间屋里结婚生小孩,渡过美好中年,和女儿一起玩耍,乐也融融的时光却是“无价”——我与这间屋已发生了不可告人的感情,她因此对我极其重要,这则是赠与。在土地供应不足,楼价高企之下,这种“爱”的确弥足珍贵。

 

在土地供应不足,楼价高企之下,这种“爱”的确弥足珍贵(张浩维摄)

 

在爱的活动里面,我们当然有评价的活动,我们也会评鉴爱人很英俊,很美丽或者肚腩很大。但当进入爱的关系里,我们的赠与就不能还原(reduce)至评价活动。也即是说,评鉴和赠与是不同的。别人说我的家又烂又细,我也可以说这是 sweet home,这对于在爱关系的人来说是合情合理——这就是爱。

 

爱扭曲现实?

爱作为赠与,岂不是扭曲现实,令人身处幻觉?辛格承认,爱是会招致很多错误,甚至跟道德沾不上边。一个人可以爱上一个极度邪恶的人,他/她也许都知道他/她爱的不是甚么好人,但却偏是爱他/她。爱上吸血鬼大家都会觉得可以理解,这又有甚么难明白呢。因为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非认知活动。七分爱情三分骗又如何,大家陶醉在一种似幻非幻里。卢梭说得精妙︰“不是爱令我看不到你的错误,而是爱令你的错误变得可爱。”我明知我的爱人不是完美,但在我来说,她/他是完美的。

 

《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女主角贝拉:“有三件事我很确定⋯⋯有三件事我很确定:第一、爱德华是吸血鬼;第二、出于天性,他渴望喝我的血;第三、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他了⋯⋯”

 

一旦承认爱是赠与,而非评价,我们似乎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我若有大爱,真的可以爱一文不值的人,此为博爱。我若无爱,就算再好条件也不会令我动心。这解释了为何我们只爱独特的一个人。

爱是不是最需要一个价值理论(theory of value)?意思是我们不仅仅爱,而是在爱本身是一个评价行为。这会引出两条路︰(一)我们根据被爱的人(beloved)拥有的特质去评价;(二)我们根据爱人的人(lover)的欲望去作评价。辛格的理论也是一个价值理论,只不过它指出了我们有两条路去做评价。透过评价,它满足(一)。透过赠与,它满足(二)。它甚至是符合康德式的爱。在赠与中,我们不计较被爱的人可以满足我甚么目的,他/她不会是工具。所以爱一个人跟与一个人性交是不同的:后者可能谁都可以,但你只能爱有限的人。电影《触不到的她》(Her)中的 Theodore 跟 Samantha 之间无疑是爱了,但 Samantha 原来同时跟 641 个情人相恋,这又不是爱了。

 

在《触不到的她》(Her)中, Theodore 跟 Samantha 之间无疑是爱了

 

辛格的爱的理论到底也是将赠与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他认为赠与可以取代理性的评鉴。不过,他又认为没有评鉴,赠与也不可能发生。赠与令我们能超越,它令我们能谅解被爱的人之不足。爱很神奇,它令一个美男可以爱上一个平凡的女子(去铜锣湾走一趟吧,美女不一定配美男),聪明的女子爱上笨男,反之亦然。在他们眼中,被爱的人好像(as if)拥有非比寻常的价值。无可避免的会估值过高,但爱让我们创造价值,让我们不再计算,斤斤计较。辛格又认为爱像一个舞台。舞台让我们欣赏戏剧,爱则让我们欣赏被爱的人。说爱扭曲事实未必最有意思,因为爱其实创造另一个现实。

 

《霍金:爱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的 Jane 与霍金

 

爱作为赠与,实在是我们凡人有极大的魔杖,我们好像上帝那样就是爱,像神爱一样。但是作为经验存在的我们,有几多不是看条件的?不过,只看条件(就当是善吧),我们倒又成了柏拉图,只看理型,把人忽略了。只可以说,我们在评鉴和赠与之间徘徊。在《霍金:爱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Jane 愿意跟患上渐冻人症的霍金结婚,照顾他二十年,不能不说是赠与。但人不是神,终会倦,终会放手,最后离婚也是人之常情。离离合合,大概源于我们不是神,也不仅仅是人。我们可以是价值的创造者,但也不过是价值的遵守人。作为一个凡人,最好还是不要自命为爱情大师。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
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