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他人的面孔

撰文: 郭世恒
出版:更新:

虽然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经常被垢病为太难实现,甚至对一般人来说太过苦大愁深,但无论对他的评价如何,他无疑是当代现象学运动诞生以来发起的对现象学最彻底的反思和批判。他对主体和存在的克服直接定调了法国后现象学哲学的基本路向和取态,其影响延续至今,是当代讨论全球化、族群冲突、甚至教育问题时常被征引的思想资源

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可算是最早把现象学运动引入法国的哲学家。他曾师从现象学的两位开山祖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并最早翻译了胡塞尔的《笛卡儿式的沉思》,令得益自笛卡儿怀疑方法的现象学重新回到法国哲学的土壤之中。可是列维纳斯本身的思想成就,却在他对传统现象学的超越和克服。他的哲学直接和间接地引起了法国的后现象学思潮。

 

从存在到存在者

 

身为出生在立陶宛的犹太人,列维纳斯大部分的思想都倾力于对纳粹德国及其背后的暴力的克服与疗愈。他认为,纳粹德国的意识型态早已经体现在德国哲学精神之中,这种德国精神尤以其师海德格为代表。海德格哲学的核心任务是要恢复古希腊的存在问题(Seinfrage),存在是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存在的根据,但存在本身不是任何意义下的存在者。这个存在只能透过此在(Dasein),即人透过筹划自身的存在才能理解。通过此在的决断,其存在方式赋予一切存在者之意义。这种以存在为中心的哲学对列维纳斯来说代表着一种暴力的整体性:存在汲收一切存在者于其中,作为一个暱名的“在那里”(il y a)不能被任何存在者超越;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体现在人间为一种原始生存的竞争,人只能透过为我的存在才能理解世界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间接体现为纳粹以文明进化论为纲领的种族暴力。列维纳斯因此提出反转存在与存在者的本末关系,以克服以存在为中心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