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线的南洋密码|陆佑为港大提供的免息贷款 并非无条件?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01哲学编按】本文节录自麦田出版,白伟权《赤道线的南洋密码:台湾@马来半岛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志书》中第二部分的《港大的陆佑铜像:寻访香港与马来亚的历史联系》一章,探究马来亚著名矿家陆佑与港大之联系。本书以作者长年田野考察经验出发,聚焦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东亚、东南亚的历史进程,叙写人物事迹,以及经贸、政治、物产、文教、风土的交织,并梳理个中的历史和地理脉络。作者尝试以文章内的人物与事件,呈现东亚、或是东南亚千丝万缕的牵连,重塑对东南亚的认知,又从东南亚视角出发,想像自身所在地。

陆佑与香港大学

陆佑承包香港鸦片饷码期间(一九○五—一九○八),除了遇上日益高涨的反鸦片意识之外,也遇上了香港大学的筹建。卢吉(Frederick Lugard)在一九○七年接任港督之后,便开始著手筹划建设香港大学,陆佑也曾在港大开办后捐献了五万元。

港大现今虽然是一所财政丰厚的顶尖大学,但它在草创初期却维持不易,该校在一九一一年开幕之后的三年就面临连续的亏损,到了一九一五年(香港鸦片饷码制度终止的隔年)甚至出现存续危机。就在此时,陆佑向港大提供了五十万元港币分二十年摊还的免息贷款,顿时令港大渡过了倒闭危机。五十万元对于当时的香港而言是一笔天文数字,因为香港的首富何东在当年的捐献也仅是十万元。而在港大建校前夕,从整个广州所筹措的捐款,也仅十三万余元,足见陆佑的这笔款项贡献甚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陆佑帮助港大渡过难关的同一年,他也获颁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勋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 CMG)。隔年(一九一六),港大举办了第一届大学毕业典礼,陆佑亦获颁了名誉法学博士的学位,就此成了港大的第一届“毕业生”,但他当时并未出席典礼。该年与陆佑同梯的名誉法学博士还有许多马来亚一带的熟悉面孔,包括张弼士、张鸿南以及伍连德。

陆佑的捐款或许出自其一贯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与殖民政府关系密切,回馈社会的表现,但无论如何,在社会上一片对于鸦片的道德挞伐声浪当中,鸦片商对于社会公益的输捐,确实有助于让社会淡忘其负面形象。

作者 |白伟权
出版社|麦田出版
出版日期| 2022年四月

马来亚学子与香港大学

陆佑的这五十万元免息贷款并非没有条件,根据《香港大学校史》(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一书作者梅乐彬(Bernard Mellor)的记载,陆佑要求港大日后必须保留四个奖学金名额,供来自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的清寒学子前来升学作为附带条件,此举也开启了港大与马新地区许多华人子弟的联系,本区也成为港大在香港本土以外,校友会规模最大的地区。

虽然陆佑奖学金主要提供马来亚清寒子弟作为升学奖助,但是在那个年代有能力升读大学的人,其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来自本地大家族的子女负笈香港。其中也包含了槟城大伯公会领袖邱天德的族人,例如电学专科毕业的邱昆发和工科专业毕业的邱义利,他们的毕业庆功匾额(“学究雷车”、“业满功成”)至今仍高挂在槟城龙山堂邱公司的祠堂当中。港大在一九一六年才有首批毕业生,而两人分别在一九二一年以及一九二四年毕业,可算是港大最早的一批毕业生了。

港大新生到陆佑堂注册。(卢翊铭摄)

除了邱公司之外,一些马来亚矿家的子女也拿这笔奖学金前往香港升造,例如在一九三六年,银行买办与戏院东主Foo Win Poe的长子Foo Yeow San,以及万里望(Menglembu)矿家刘发荣的公子刘维汉,刘维汉也是后来的怡保市长以及霹雳州马华公会主席。该奖学金至今仍然存在。

铜像制作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得知陆佑与香港大学的渊源。到了一九五○年代,港大已经茁壮成长,成为本区域首屈一指的大学。一九五五年前后,为了纪念陆佑的贡献,港大校方特地到马来亚征集陆佑的照片,以便为他制作铜像。后来校方选择了其子陆运涛私藏的父亲近照,于是便送往伦敦,由著名雕塑家皮尔金顿.捷克逊(Pilkington Jackson)操刀。这张照片是晚年陆佑的站立照,他身穿唐装身披袍子,左手拿著帽子,背景却是热带的椰林,该照很可能是一九一六年港大校长义律爵士(Sir Charles Eliot)到吉隆坡颁发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予陆佑时所拍摄,因此他身上的可能就是博士袍和博士帽。雕塑家根据此照片配合自己的巧思,所雕塑出来的陆佑铜像也添加了原照片所没有的骑士勋章。港大这尊陆佑像与吉隆坡陆佑墓上由英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约翰.威尔考克森(Frederick John Wilcoxson)于一九二六年所雕塑的铜像大致相同,都有雕上勋章,惟墓上的铜像为全身像,手持帽子的方向也有所不同。

陆佑铜像。(图片来源:@yzzkgroup/ Facebook)

香港与马来亚距离虽远,但是因为共同的殖民体系而有了密切互动往来的契机。从陆佑在拿律的养成,马来联邦的发迹,到香港承包鸦片饷码、港大财政危机的解决,一直到港大陆佑像的设立,都揭示了同一殖民体系的地方之间密切的资本流动、知识流动,以及社会上密切的网络关系。也因为这层关系,使得香港在某个时代上而言,会被归类为南洋或东南亚的北缘,为南洋华人社会的其中一部分。这个过程也使得我们今天走在香港的街头,经常容易见到一些马新地区的元素,这种特色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较少见到的。

【本文获麦田出版授权转载,标题为编辑撰写。本文并不代表01哲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