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可能 –“我们”,“时间”与 统一
我想,爱情之神秘性在于爱情之为爱情的全面可能的展开,我们于爱情道路上因而努力寻求统一及赋予意义。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01philosubmit@gmail.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01哲学立场。)
1. 引言
面对爱情的悲欢离合、贪嗔痴、爱别离等复杂现象及感受,人愈运用理性分析,终感无力掌握,现实的种种限制更显出爱的无力感,但综观历史,人总义无反顾投入爱情,如香港有一情歌《矛盾一生》中的歌词:“矛盾只因深爱著 你知吗?”[1]矛盾源于爱情,爱情造成矛盾,爱情种种不稳定性,使人痛心,人或会大胆反问:“如果世间没有爱会如何?”此一问实是对爱之存在作出的普遍怀疑,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肯定爱情,通过主体的视觉,及时空中过去、未来和现在时态来说明爱情的可能性,然后透过爱情的意义赋予功能,来证明每个人的爱情的独一性。这样一来,我希望可以消解“如果世界没有爱”的质疑,肯定“爱”其实是在对立、分合的不稳定中的统一。
2. 爱情的可能性 — “我”与“他”的主体意向
“我爱你” 这句表示一人经语言向另一人表达爱意,相信是最简单且直接的爱意表达,当中“我”与“你”可视为一种“主体”与“对象”的简单关系,这种二元对向的哲学早由柏拉图开展[2],在爱情来说,笔者试以三个向度由经验向度,意识向度及精神向度[3]说明“我”与“他”主体及对象的爱情。
2.1 经验向度
我们爱对方如是由所谓经验条件所吸引,例如身材样貌,行为举止等,我称此为爱情的“经验向度”,身材样貌等皆是经验表象,经我们眼睛、身体所看到及触摸的皆是确确实实的现象,但它们是不断流转、浮动的、没有常性,因而是偶然不是必然,如身材样貌等,会因时间流逝及内外在因素等条件所限,而产生变化,如我们对于对方的爱只限此经验向度,爱情便是不固定并且容易变动,此时“主体”及“客体”概念便更加明显鲜明,主客距离更愈来愈疏离。主客对爱情如更追求投入的话,便转向“意识向度”。
2.2 意识向度
对爱愈有执著,心中想念著某对象的意识开始升起,主体开始撇开所谓条件限制,在意识中投放某对象,对象趋向固定及不易变化,例如我意识中爱某人,不论其身材样貌及背景身份如何条件限制,总希望某人成为“我”心中的“他”,主客关系的分位开始退隐,我意识中的你渐渐“显现”,“你”常于“我”心中显现,所谓“日有所思”,“我”无意识忽略“不显现”的“你”,只显现在我意识中的你,如你那笑容,你那神态,所有在我意识中的你的“背景”不显现,只为你衬托显现的“你”(例如前述的经验表象:身材样貌等)。但这主体对对象所“显现”及“不显现”[4]的意识,主观成份渐向绝对,这便是爱的“精神向度”。
2.3 精神向度
在柏拉图的爱情理论中,爱似是个“怪物”,不是穷凶极恶,而是力量强大,它是以男女性身体结合,分开后便全心全意并不顾一切地追寻与另一半结合[5],我认为这说明人追求爱的统一性目的[6],上面所提及爱的主客、爱的显现与不显现的可能性,均还原至人要求爱的统一性之精神向度,由经验表象之杂多,意识无条件之爱的追求或肯定,还原至我们对爱情冀求统一性,此不断后退至还原的运动,终由我们对爱情精神绝对化之。我们一旦进入此面向,便可理解为对爱的一种肯定。经验条件的主客限制、意识的显现/不显现的杂多规范,产生一种不断对立分合的取向,我们的爱还原于精神上的统一,是要求完美,此种精神向度亦肯定不同爱情观,并体现于现世中,如电影《春娇与志明》中女主角春娇与男主角志明分开后仍不能自拔地想念对方:“我不由自主地变成你”[7],此即是精神上统一,这爱情面向即表示“你”即属于“我”。但人的爱情,难免在时间内徘徊或停住,我们的经验(主客)、意识(显现/不显现)及精神(统一性)同时受时间所影响。
3. 爱情的可能性 — 时空中的“实存”
我们对时间普遍直觉基本是线性形式,过去、现在、未来。人以因果概念分析世界,在我们直觉里,时间概念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我们幻想不到如果世界没有时间的话,我们应如何对现象作出部份理解?但在爱情世界好像不太一样,有些人形容爱情是“永恒”、“至死不渝”等,我们对爱情的这些形容,正表现出我们对爱情的时间概念与基本认知略有不同。现我先将爱情的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借此来道出我们的爱情皆有其“实存性”[8],我们的爱情于时间内实在的存在著,意即“投入其中”,如没有此实存,爱情便即只存在而不活动,无论经验、意识、精神如何意向爱情,没有时间的话,爱情只是呆滞,爱情现象便不那么精彩及多变。
3.1 过去 — 回忆的复现
过去是我们已过去的时态,回忆是对过去的复现,如电影《花样年华》中男(周慕云)女(苏丽珍)主角在门牌2046的房间中渡过快乐的时光,是只属于他们的回忆显现,对周遭其他人来说,这房间只显现其是房间而已。[9]换话来说,藉男女主角的爱情将此房间的快乐回忆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回忆“过去”的爱情是成就爱情其一的可能性。
3.2 未来 — 想象的投向
未来是不可知的,因此无必然性,我们因此运用想象、理性、经验来预测未来,在爱情方面,人运用理性归纳过去经验想象我们的爱情如何如何,尝试把握未来,例如,藉对方财产或学识来思虑我们未来的生活,借此考虑与对方发展及组织家庭。但有时,尽管我们的爱情于想象下的未来是痛苦的,但我们仍然坚持一起面对这痛苦的未来,如《梁祝》中梁山泊与祝英台明知自身家庭背景的限制,但仍禁不住想象与对方的爱情,希望一同投向未来,因此我们的爱情不只是讲求现实效益,更不只是动物性之驱动,而是有一种愿景,不顾自身理性的深思熟虑的限制,而一同投向无常的未来。 未来是不显现(相对来说,我们将来的事情经我们想象作用下,是显现)或无常性,如电影《八月照相馆》 中男主角正元因患绝症而怯于投入未来感情,最终男女(德琳)主角的爱情便淡淡然地中止。[10]但,我们的爱仍总不自觉地、不间断地投入不确定的未来,笔者认为此投向未来意向须与过去有一间接关连,而“现在”就是直接连结过去及未来的重要桥梁,使爱情成为可能。
3.3 现在 — 抉择的连系
现在的我们互爱对方,必有一我们的过去,藉回忆成为现在的我们,而现在的我们的相爱而不断想象我们的未来,我们“此时此刻”的爱情是过去(回亿)及未来(想象)互相影响,过去的时空皆不断被现在的我们所显现,而现在的我们不断给予并且投入未来时间,因此“现在的我”成为联系过去及未来的 — 世界中存在“存有者”,回忆的过去与想像的未来皆是造成/成就现在作出决择的我们。爱情上,“我”和“他”的爱情是实在地活于现在,当下的抉择 (不论其结果是悲/欢/离/合)[11]皆由活于世界中的我们之过去及未来所集结,可说是,我们现在的抉择包含回忆与想象的显现及不显现、主客的关系,于世界/时间中不断磨合当下我们的爱情,直到达致统一,换话来说,现在的我们活于世界中,并与过去/未来的时间互为因果,而此刻的抉择全为了我们对爱情的统一性寻求。正如在电影《花样年华》[12] 中男女角在过去,未来,现在不同时态均确实“实存”于世界中,于显现及不显现现象下互相影响,在此三个时态的他们同样寻求爱情的统一性,对男女主角来说,当下的“抉择”,是以分开来安顿统一爱情的寻求,永远保存他们在2046房间中的快乐时间。
4. 意义赋予的统一性
由精神向度的爱与时空时态中的爱皆为爱情可能性,而自我精神及任何时空中皆给予及造就爱情的可能及相爱寻求统一的可能性,在此,爱情寻求统一的可能中必有一意义的赋予才令统一性内含独特性,“我爱你”就是内含“我”与“你”所对爱情赋予上意义,此意义只产生于“我”“你”对爱情统一的可能,其他人是不能感受的,因为我们的爱情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在时空集结中我们的精神绝对性得以统一的可能,全因我们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因此只有我们能够意会得到,实一种神秘性[13],我们未必可清楚解释,但却于我们抉择下的意义赋予下体现出来。 正因我们活生生地实存于世界里相爱,超越主客、超越时间,不虚幻,永恒独特地藉统一指向我们的爱情并呈现[14]。
5. 爱情统一的困难
但现实是,我与爱人于精神向度及时空世界中永远在变化,我与他人各自活动于世界的主体存有者,各有不同精神意向,各有对爱不同意义赋予,而所有爱情又必体现于现实,每个人犹如活于不同世界,爱情同一性存在难以结合的困难。对,爱情之统一是困难,但,无论主体存有者与另一主体存有者之间的反复互动、时空世界中的多变性及对爱情的不同意义赋予,皆为爱的现象的潜在可能性,正如,如果没有以上的因素/因缘互相对立起冲突或共同性的和合运动,爱情早就变得教条式,人人的爱被“一般化”[15],没有独特及实存性,爱情便普遍机械化了,这样,浪漫的痴恋、德性的博爱、自由的恋爱皆不能体现于世界,我们压根底应然拒绝吧,只因我们对爱的寻求,是无需有经过任何爱情经验而证成的。
6. 总结及个人感受
“我们”的爱情是多变的,它不断运动,互相交通。“我们”都不自主地寻求统一,赋予意义。“如果世界没有爱”此反问实是反证出我们不能设想世界没有爱,如果没有爱,我们实不知如何是好,惟有实存活于此世界的任何时空,藉爱的不同感觉经验及意识,发展爱的精神向度,并于过去回忆,投入未来及当下抉择不断寻求“我们”的爱情独一无二的统一性,意义赋予于“我们”的爱情,打破爱情主(我)客(非我)的等价交换的现实原则[16],人间的爱情可以打破现实的局限,如样貌、财产、身分背景等,甚至于不同主体间各种不协调(如男女原始情感之不同),不再将爱情仅仅赋予工具性的意义,这些将人归于物质化的论述,爱情是可打破并且连繋统一“我”“你”共同承担无常的人生及赋予独一无二的爱情意义,创造“我”“你”的世界。爱情是尤如弗洛姆对爱的其中定义:“爱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力量,这是一种把隔离人及其同伴的墙堵摧毁的力量,也是一种把一个人与其他人结合一起的力量”[17],我想,爱情之神秘性在于爱情之为爱情的全面可能的展开,我们于爱情道路上因而努力寻求统一及赋予意义。
作者:流杰(自知无知,驽钝非常,为囗奔驰,平凡但特殊,人人皆是。)
[1] 歌手: 王灏儿 (JW),词: 陈咏谦,曲: 林家谦,《矛盾一生》,2015-Oct
[2] 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灵魂没有形躯条件所限,因而是不灭不朽,形躯是有死性的,因而是有限不完美,柏拉图因此直指本质是“理型”。
[3] 此概念取材于雅士培(Karl Jaspers)的“象限”(encompassing)概念,但略有不同,见李天命著,《存在主义概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8, p.206-207
[4] 罗伯.索科罗斯基著(Robert.Sokolowski),李维伦译,《现象学十四讲》(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台北市,心灵工坊文化,2004,p.59 - 68
[5] 柏拉图著,刘小枫等译,《柏拉图的会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p.47-54
[6] 同4,p.52 - 56
[7] 导演:彭浩翔,《春娇与志明》(Love in the Buff),演出:杨千嬅、余文乐,香港/中国大陆,寰亚电影,2012
[8] 李天命著,《存在主义概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8, p.210-211
[9] 导演:王家卫,《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演出: 梁朝伟,张曼玉,香港,春光映画,2000
[10] 导演:许秦豪,《八月照相馆》(Christmas in August),演出:韩石圭,沈银河,南韩,Uno Film,1998
[11] 此概念来自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决心(resoluteness)与时间的关系,海德格认为人可以通过“决心”来将时间……连合,我认为“决心”即是“当下抉择”,见李天命著,《存在主义概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8, p.84-86
[12] 同9。我们以旁观者角度可窥视时空的全观点,当下男主角因彼此都有道德伦理的束缚(各有家室),作出意志上的抉择分开,此时此刻的抉择是痛苦,全因他们一同活于过去的快乐,以当下的回忆与过去的他们连给,造就当下的他们,而未来的他们最终都(刻意)离开对方,造就男主角痛苦地将此秘密全诉说在墙壁的洞㝫内,他们在过去,未来,现在不同时态均确实“实存”于世界中,互相影响,不断显现及不显现现象下,在此三个时态的他们同样寻求爱情的统一性。
[13] Marcel, "The Position of Ontological Mystery & the Concrete Approaches to It ", reprinted in Blackham, op.cit., p.166
[14] 此概念源自于胡塞尔(E.Husserl)的“现象学方法”(phenomenological method): 对我们的直接意识呈现的现象,直观地考察本质,见李天命著,《存在主义概论》,台北市: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8, p.230-232
[15] CF. Kierkegaard,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tram. D.F. Swenson; completed after his death and provid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W.Lowrie, Princeton, 1941, 5th printing), P.109
[16] 原作:荒川弘,导演:入江泰浩,《钢之炼金术师FA》(Fullmetal Alchemist: Brotherhood),日本,钢之炼金术师制作委员会,2009,“等价交换”的概念源来自日本动画《钢之炼金术师》中有一主旨:炼金术守则为“等价交换”,即如要炼成一样东西,必须有同等价值的东西作交换才可进行炼成,片未男主角爱德华.艾力克因渴望学习更多西方炼金术知识,而与女主角温莉.洛克贝尔作最后道别时,而温莉却毫不介意,说一直等待他,爱德华当时非常错愕,因为在他的世界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下,他必须作出同等牺牲(如须中止与温莉的爱情)来换取他一意姑行的西游,但温莉的心甘情愿的等待,我认为表现出爱情是可以打破“等价交换”的原则。
[17] (美)艾.弗洛姆著(Erich Fromm),李健鸣译,《爱的艺术》(Art of Loving),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