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根斯坦:必须保持沉默 - EP81
(上篇:罗素:分析哲学兴起 - EP80)
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极为传奇,他出身于奥地利钢铁巨富家庭,两个兄长先后受抑郁症困扰而选择自杀。他在年轻时因为要学习机械工程,所以遇到不少与数学和逻辑有关的问题,所以他求教于当时仍寂寂无名的哲学家费雷格(Gottlob Frege),后者建议他到英国找当时倡议把数学和逻辑结合起来的罗素求教。
维根斯坦到了英国见罗素(Bertrand Russell)后,与罗素就逻辑问题面谈没多久,就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罗素高度评价维根斯坦的才华,曾经表示维根斯坦是“传统天才的一个完满实例”。稍后,一次大战爆发,维根斯坦加入奥匈帝国军队赴东线作战,很多人认为他此举其实是受抑郁症困扰而寻死,而有趣的是,维根斯坦后来跟朋友表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已经不知道变成甚么样子,这场战争救了他,但到底是甚么意思?仍然如谜一般没有人知晓。一战后,他一度到了奥地利乡村当小学教师,有人认为他在乡村教授小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慢慢明白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而日常语言比起早期他所坚持的逻辑语言内涵更加丰富,亦更加原初。
分析哲学的圣经
维根斯坦在早期写下了《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书,这本书是他早年在剑桥大学的思考和在一次大战的战壕中对于生命思考的汇集,这本薄薄的小书由七个命题组成,而每个命题能再细分为多个子命题,每个子命题又可以再细分更多个更小的命题。这本薄薄的小书仅以七个命题就串连起了世界、事实、意义、命题、时间、永恒、善、伦理、意志和主体等多个西方哲学的重要主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表示《逻辑哲学论》奠定维根斯坦在西方哲学史的重要地位。
哲学家的困境
西方哲学发展至二十世纪已有千多年,很多人质疑哲学到底有没有进步过,因为现代哲学家们如同他们的前人一样,受困于一大堆形而上学话题,他们被上帝、世界、存在、实体、自由等一大堆不能被经验所证实的哲学命题所困扰,很多人开始质疑哲学的重要性和地位。维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始于面对如下问题︰形而上学有没有保留的必要?哲学的定位是甚么?
维根斯坦认为形而上学家提出的许多问题,根本没有答案。形而上学家们对世界本身充满好奇,心中充满惊讶乃至疑问,但一旦形而上学家们把惊奇和疑问形诸语言来表达,就会产生语言的混乱,产生了很多根本不能被解答的形而上学问题,例如上帝是全能的吗?无限的上帝如何被有限的人所认知?一根针能够站多少个天使?说它们不能解答是因为它们不能被经验所证实,它们一旦以语言表达,一方面这些概念例如“天使”在现实生活根本没有所指,因为没有人真的见过天使;另一方面,人们赋予这些概念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例如你所理解的“自由”和我所理解的就不一定一样,所以形而上学的惊奇和疑问一旦形诸于语言,就会产生人们语言交流上的混乱。(延伸阅读:人文主义的兴起)
康德和维根斯坦都同意人们天生有一种形而上学倾向,好发问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例如我们普通人在夜里仰望星空时,都不禁会问宇宙在空间上到底是无限大抑或有限?
逻辑图像论
维根斯坦认为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产生混乱,其实是误解了语言的功用。在早期维根斯坦看来,语言的意义源自表达事实的命题,命题就是现实的一幅图像,其余语言的意义,均源自于命题。例如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就是描绘了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个苹果是红的这个事态的描述。值得注意是命题一定具有真假值。而一个命题被视为现实的图像,有两个条件︰第一,组成命题的符号一定要对应现实的相关对象,亦即符号要有所指称,例如“苹果”这个符号一定要指称现实中的苹果;第二,组成命题的符号的结合形式一定要和现实对象的结合的形式相一致,所谓形式,即是指逻辑结合的可能性,例如命题“太平洋在亚洲的上面”和现实中太平洋在亚洲的东边的形式就不一致,因为根本没有太平洋在亚洲的上面这种逻辑结合关系。命题“一架巴士能站一个天使”,命题的形式表明了一个东西站在另一个东西之上这种逻辑结合关系,这种结合关系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满足了上述所言命题作为现实图像的第二个条件,但遗憾的是“天使”这个符号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指称,所以命题“一架巴士能站一个天使”不能作为现实的逻辑图像。
在“巴黎在伦敦的南边”是这个命题中,“巴黎”和“伦敦”这两个符号真的在现实有对应的城市,“南边”是命题和现实在逻辑上是可能的结合方式,我们可以说这个命题的确和现实相符,所以命题是真的。但要注意是命题单纯描绘了事态,但只有真的事态才是事实。因为“巴黎在伦敦的西边”这个命题是假,尽管“西边”这种逻辑结合方式是可能的,但由于在现实中巴黎在伦敦的南边而不是西边,但命题“巴黎在伦敦的西边”仍然描绘了一个在逻辑上可能的事态,只是它不是事实而已。
逻辑城市的城墙
但上面所言具有真假值的都是经验命题,即自然科学的命题,尚有一类名为逻辑命题的东西。逻辑命题即是纯粹透过思考便能断言为真的命题,用符号表示就是︰p or ~p,“~”这个符号表示否定,所以~p即是非p。维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个最重要贡献,就是逻辑命题是恒真的,即不论现实世界的情形为何,都必定为真,这被称为“重言句”(tautology)。例如,“小明在美国或小明不在美国”,无论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何,都是正确。这一点十分冲击罗素,因为这就显得逻辑命题形同一些废话,但对于维根斯坦而言,这个p or ~p事实上构成了一个逻辑空间,即可被言说的范围。这个命题看似不重要,但实际上是思维的形式,也是世界的形式。逻辑命题的作用犹如划定一个城市范围的城墙,在城墙的范围内,才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
在上文所言,一个命题能被证明为真或假,条件是组成命题的符号在现实能有指称的对象,但形而上学命题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指称,所以大多数形而上学命题根本没有真假值,亦即不能被经验所证实。因此,维根斯坦为世界和语言的使用划下了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以内就是语言能够有意义使用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以内的语言是有意义的,因此能够被言说而不会产生混乱,人们能够对这些逻辑命题谈论它们的真假值和实在的对应物。但一旦划下这个界限后,人们很自然会问,在界限以外的又是甚么?
那不能言说的
维根斯坦曾经和朋友表示《逻辑哲学论》包含了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写出,另一部分则没有写出来,因为这部分是不可能被写出来的,然而这却是对我们最重要的部分。一般相信,这个没有被写出的,不能被言说的,就是神秘之域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已经超出世界的界限、语言的界限。
如上所言,维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由七个命题组成,而全书最后一个句子,即是第七个命题,维根斯坦没有把它分解为众多个子命题(但之前的六个命题他无一不把它们分解为众多子命题,慢慢对它们进行解说)。而这个命题为︰凡是可说的,都可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都应保持沉默。这个命题要表达出的东西,往往来自形而上学的惊奇、疑问,对生命意义的寻求等等,但归根究底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真假值的,在现实中没有相应的指称物对应,人们对它们根本不能有所言说,如果无视语言的有限功能,强行用语言表达,只会引起混乱。对于维根斯坦而言,形而上学其实是人们寻求人生终极意义和价值的表现。对于这些神秘事物,人们只能保持沉默,在静默中感受它们。
很多人认为维根斯坦是一位反形而上学的分析哲学家。但他的真正意思是,形而上学的惊奇和疑问形诸于语言的确是胡说八道,因为它们搞混乱了人们的语言,产生一大堆不能被回答的问题。但形而上学虽然没有言说的意义,但却有安顿人生的重要意义,它们反映了一些对生命的激情和感悟,对人生是极其重要,比如维根斯坦便深受叔本华影响。那么,到底维根斯坦会如何安置这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呢?到底形而上学到底有没有保留的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维根斯坦会认为,如果把形上学宣称当作事实看待,则没有保留必要。形上学的情怀,该以文学或其他方式呈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明白维根斯坦对于哲学的定位,在他看来,哲学根本不是一大堆形而上学命题和旨在建立宏大的、无所不包、具有普遍及必然性的体系。哲学应该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语言用法的活动,哲学不能提供关于现实的知识,因为这是自然科学的工作,哲学的工作是使思想更加清晰,使语言能够被正确地运用。
(下篇:维也纳学圈:宣言 - E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