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自由意志与牙痛的快感

撰文: 致宁
出版:更新:
胡言乱语是人类异于其他生物所独享的权利。一个人只有通过荒谬才能抵达真理!我胡言乱语,所以我是人。
《地下室手记》

今日是俄国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1821-1881)的生忌。自从1846出版处女作《穷人》(Poor Folk)后,杜氏创作了大量长中篇小说、短篇故事、散文等作品,《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和《罪与罚》就是他其中两部代表作。

杜斯妥也夫斯基《穷人》(Poor Folk)(Independently published)

《地下室手记》:存在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今天要谈的小说《地下室手记》(Notes from Underground),被视为作家以后创作长篇巨构的序幕曲,也是进入杜氏文学世界的入门之选。同时,这部蕴含主角兼叙事者大量内心剖白和思想辩证的作品,也被不少学者视为存在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尼采就认为能邂逅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是他生命中最美妙的幸事。

《地下室手记》的无名主角兼叙事者是一个似乎精神错乱的中年退休俄国公务员。他独自住在1860年代的圣彼得堡,是一个与现代社会群体疏离的边缘人。主角将自我的内心埋进地下室,写下一大堆混乱且矛盾的手记,以此剖白自我的内心交战。

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Notes from Underground)(Everyman's Library)

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地下室”发生于1860年代,是主角中年的自我介绍,解释他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敌对想法。地下室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聪明人,而他相信他的才智造成了他的不幸。他对于接触过的哲学思想都感到灰心,他曾经向往“美与崇高”的观念,但此等理想在平凡无味的生活中却显得荒谬。小说第二部分“雨雪霏霏”回溯了主角二十年前的生活,以现实生活呼应第一部分的抽象概念。整篇小说暴露了地下室人由盲从西方浪漫主义的理想到自我意识觉醒的辩证过程。

自由意志与牙痛的快感

地下室人在通篇手记中都在反驳当时流行的理性利己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例如,第一部分就对批评了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小说《我们该做什么?》(What Is to Be Done?)的乌托邦思想。这些思想认为,人透过运用理性和遵从自然规律可以完善世界,如果世人明白到如何最有效地增进个人利益,他们就不会从事非理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类的乌托邦。

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我们该做什么?》(What Is to Be Don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地下室人认为,这些观念错误地忽视了人类对自由意志的欲望。人类重视对自由意志的实践,高于对理性的实践。他举例说,理性利己主义认为牙痛要由牙医来医治,但他个人情愿忍受痛楚,一个人有自由享受痛苦带来的快感。杜斯妥也夫斯基以此看似荒谬的例子,说明了只强调理性利己行为,往往简化了复杂多变的人性。

查尔斯.泰勒:杜斯妥也夫斯基与恐怖主义

如果没有了理性利己主义的行为指导,一个人该做什么呢?在整篇小说中,地下室人就是一个唠唠叨叨而不能行动的“反英雄”角色。因为当他仔细考虑每个行动背后的复杂性后,他发现他只会怀疑每一个行为而不能做选择。在主角看来,一个未经思想推敲的主动行动者比起一个不能行动的人危险得多了。《地下室手记》对于理性的怀疑和自由行动的焦虑,直接影响到后来存在主义的诞生。

从杜斯妥也夫斯基看虚无主义:我们不再知道美好生活应该是怎样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