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我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因我认为文化斗争毋须机构的介入
今年诺贝尔奖结果已公布,文学奖得主是露伊丝・葛绿珂(Louise Glück)。当世人视之为文学界的最高成就与无上光荣,在诺奖的历史之中,竟有得主拒绝接受这份荣誉,他不是别人,正是身兼文学家的哲学家尚-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
今年得主——重新审视露伊丝・葛绿珂(Louise Glück)的诗意|廖伟棠
1964年10月22日,沙特宣布拒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首位自愿拒绝领取诺贝尔奖的得主,亦是至今唯一一位自愿拒绝领奖的文学奖得主。两天后沙特在《费加罗报》(Le Figaro)上刊登了文章申述自己拒绝的理由,并对这件引起争议的尴尬事情深表遗憾。他表示早前得悉自己很大机会获奖时,已经赶紧去信给作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瑞典学院,说明自己不希望获奖。可惜,诺奖的颁发从来不会考虑得主的意愿(一直以来,学院从未遇上沙特这样“反叛”的得主),而且选定得主以后也不能改变决定,而沙特的信件也根本未有被评审读过。
根据官方颁奖辞,“沙特获奖是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哲学论著,沙特的作品还包括小说、剧本和文学批评多种,相信也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他获奖。那么到底沙特何以拒绝诺奖?
沙特的个人理由
沙特的解释宣言表明,他无意贬损瑞典学院,他拒绝诺奖是基于两种理由:个人理由和客观理由。
关于个人理由,沙特指出他的作家身份使他务必拒绝官方的荣誉。他希望他的作品署名是 Jean-Paul Sartre,而不是 Jean-Paul Sartre, Nobel laureate(诺贝尔奖得主尚-保罗・沙特),因为这样会对他的读者构成不必要的压力。再者,他也并非第一次拒绝荣誉。譬如战后他就曾拒绝荣誉勋章,也从未想过要进入法兰西学院。就算颁发的是列宁奖(Lenin Prize),他也不会想接受。他认为作家应该避免成为机构(例如瑞典学院)的一份子,因为一旦接受了机构的颁奖,往后他的个人行动都会牵连到这个机构的头上,而这并非他的意愿。他澄清这些完全属于个人的理由,而其中没有指责过往诺奖得主的意思。
沙特的客观理由
至于客观理由,沙特指出现时东方和西方的文化斗争,应该是在不同的人与文化之间斗争,而当中无须机构的介入。况且,他认为以往的诺奖多倾向颁发给西方作家,没有平衡到不同意识形态和国家的作家。譬如南美的代表之一,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就没有得奖。而他的同乡,共产党党员作家阿拉贡(Louis Aragon)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对于巴斯特纳克(Pasternak)先于萧洛霍夫(Sholokhov)获奖,他也感到遗憾。有趣的是,萧洛霍夫在翌年就获奖了;而七年后,聂鲁达也获得殊荣。也许瑞典学院真的虚心接受了沙特善意的批评?无论如何,不论沙特接受诺奖与否,他都是上世纪影响时代深远的伟大作家。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