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为什么要有东西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
为什么要有东西存在,而不是空无一物?每个人都或会在某时某刻,对存有(Being)这问题有深刻的体会。
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现象学的始创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学生。不同于他的老师,海德格对分析人类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不抱太大的兴趣,他毕生专注的问题是到底存有是如何呈现给我们的。
二十世纪最重要哲学著作之一:《存有与时间》
海德格的代表作《存有与时间》(Being and Time)开首不单承接传统“存有是什么?”(What is Being?)这问题,更进而将之重新理解成“存有的意思是什么?”(What is the meaning of Being?)。海德格指出传统形上学研究的是实际存在著的存有者(beings 或 entities),从自然景物、人造物以至超越的上帝,都属此类;反之,共通于所有存有者的“存有”(德文 Sein,英文学界普遍译成大写的 Being)则鲜少被人研究,甚至被遗忘。
我们日常的经验习惯于罗列与描述存有者,我们每天谈论金钱、商品、身边珍爱的工具与装饰品,这些都是存有者;但若要探问存有自身到底是什么,就需要另一种哲思了。存有与存有者两者的区分,海德格称之为存有论差异(ontological difference),这个问题的发现与探究,是海德格在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问“存有是什么意思?”的“此在”
海德格指出,世界上只有人能体悟存有并对之探问,这个关注著存有问题的存有者(即人)之存有,海德格称之为“此在”(德文 Dasein,直译意思为“在这里存有”,海德格以之意指“人的存有”)。海德格指此在并非凭空问出存有的问题,它首先就处在某种状况之中:它必在世界中存有,必与他人共在,它亦必面对著死亡。此在必定活在一个充满工具等技术物的意义网络之中,亦必定活在跟其他此在一起的世界之中。以上这些概念都启发了沙特,他的存在主义理论里有好些概念跟海德格的此在结构互相对应。
海德格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学说:人是“向死存有的”(Being-towards-death),意思是当人意识到自己终将一死时,就会深刻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海德格称每个此在皆有死亡的可能性,生命的经验将在那一刻完全终结。当人意识到那一刻终将来临,就会反思自己整个人生规划。
延伸阅读——海德格:存有与此在
后期海德格的转向
《存有与时间》宏大的写作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被海德格搁置了。后来他愈渐重视语言的问题,全心钻研诗人所用的诗性语言,他说“语言是存有之家”。已经身为哲学巨擘的海德格,甚至认为诗比哲学更能亲近存有,这想法正跟百多年前的浪漫主义遥相呼应。难怪自然的穹苍与大地,人的宗教活动与艺术作品等,这些都成为后期海德格所关注的对象。他相信通过回到这些生命与世界的具体事象,我们方能思索“存有的意思是什么?”这个问题。
延伸阅读——海德格:转向与分期
与纳粹的关系
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与思想总有些走上歧途,毛主义启动文化大革命是一例,但担任佛莱堡大学校长的海德格也不遑多让——他是纳粹主义的追随者。在他担任校长的1933年,他禁止犹太裔教师胡塞尔进入大学图书馆。
海德格在校长就职演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纳粹的言词,甚至会向纳粹政权出卖自己学生,如日后取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他的学生兼情人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也因自身为犹太裔而被逼离开德国。海德格又指德国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和训练德国人民命运的领袖和卫士”,大学的三根支柱分别是“劳动服务、军役服务和知识服务”。海德格至晚年亦始终未为这些往事公开道歉,因此至今对于海德格的思想研究,都被这事实罩上了一层阴影。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