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攻壳到超人类——后人类主义的狂欢
仿佛人类只剩下赤裸肉身,人造器宫以及生化人概念甚至连“人之本质”都撼动了。如果“人”,甚至肉身,都可随著技术和生产力而变形、改造,变成生化机械人,那“人”这个概念在20世纪开始已在消失,将来某天甚至会被抹去。
本文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罗弘杰合写。
著名科幻漫画《攻壳机动队》于2016年开拍了真人电影,原著漫画除了具备电子朋克(Cyberpunk)和反乌托邦(Dystopia)色彩之外,其中的生化人(Cyborg)技术也充份表现“后人类主义”的“人类观”:自身机能可随意用机械更替改造,人类的自然肉身反而退居次席。
“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思潮顾名思义是一种超越“人类主义”(Humanism)的思潮。如果在维基百科检阅“后人类主义”,却有复杂的定义——百科条目居然连续提供五个定义﹕反人文主义、文化后人类主义、哲学后人类主义、后人类生存条件和超人类主义。前四者都是主流哲学概念,例如“反人文主义”是指反对与当代资本主义合流,却表现为普世价值的“人文主义”;“哲学后人类主义”则指运用后现代思想批判“人性”这个陈旧的本质概念。以上四个概念只存于思辩层面,顶多到达文化领域,却和肉身无关。然而,最后的“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不单纯是一种知性上的批判或想像,而是因应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生成的“反人类”思维,冲击传统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般而言,“超人类主义”的想法就是指通过各项技术改造人类,突破肉体自身限制,并消除一切形式的痛苦。这种“后/超人类主义”并非追求思想解放,也不是想重新定义“人类”,而是把人类追求力量和幸福的欲望推到极致,并尝试实现。随著生物科技、基因改造、脑神经研究和机械工程等技术发展,人类有机会离开“凡人”(Mortal)的身份,超越自身的自然局限。
如果知识可以直接上传至脑袋,省却学习时间,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肯定会极速增长、装上机械义肢能全方位增强活动能力、基因改造可以避免先天残障而突破遗传病;当然,耐用的人造器官减缓老化,延年益寿不再是空想。
人类的终结早已来到
哲学家哈伯马斯(Jürgen Habermas)指出,在扩张自身欲望的情况下,人类将会因生化人的出现而分裂为两类:接受过改造的超人,和未改造过的“纯正人类”。但是,到底改造了多少才算是生化人呢?接受了人工心脏手术,或把全身都替换为机械,有没有本质上的分别?生化人的定义难免含混,但其实,“人”的定义不是同样含混吗?为什么现代西方一直以“人”为中心,今天“后人类主义”却有如此的“反人类”冲动呢?
最著名把“人”这个概念毁灭,而被打上“反人类”标签的哲学家就是傅柯(Michel Foucault)。他在1966年出版的《词与物》结尾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这句话总括了他所宣告“人之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