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W】要发展智能城市 最大问题在人而不在技术【技术人文】
访问、整理|唐晋滨
智能城市我们都听得多了,但具体上它到底由甚么组成,又有甚么条件?现今有城市已经实现智能城市了吗?
由香港设计中心主办的设计营商周(Business of Design Week, BODW)2018,于12月3至8日假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01哲学亲身到场采访,并就著智能城市的议题,访问了会议讲者姜臻炜先生。
姜臻炜现时出任浪尖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兼创意总监,及深圳市浪尖开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第一线从事工业设计及创新工作。另外,他亦担任城市梦工厂副秘书长一职,致力推动深圳市的创新科技发展。在探讨及实施全产业链创新服务方面,姜臻炜涉及的领域包括:跨界产品、智能硬件、智慧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商业与智慧城市等。
01哲学:智能城市一方面是一幅蓝图,另一方面也是大趋势,你认为智能城市是甚么?应该具备甚么条件?
姜臻炜:我认为智能城市(我自己较习惯“智慧城市”的用法),可以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即顶层,板块区分较清楚,总共可分为六个智能板块:政务、安全、交通、社区、文化(包括娱乐、教育等)与医疗。有些城市以制造业为主,会有智能制造板块,智能制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因此算是个独立板块。现在大部分的关于智能城市的讨论都是基于交通、安全或政务,再加上一些社区(即公共服务 ),不过以我所见,这些板块现时在中国都只有局部的发展。以上这些都是大的方向。
第二层是连接层级,即顶层的每个板块之间要有数据流通、交流。其实很早已经有人在做数码城市,例如数码政务,即开发后台与大数据等,这些十至二十年前已经有了。为甚么这些应用不了呢?因为无论政府部门也好,企业之间也好,彼此的数据、讯息都没有打通,用专门术语来讲这个状态叫“数据孤岛”,彼此是互相隔离的。硬要部门之间打通的话,或会出现争执。要实现智能城市,就一定要数据互通,因此第二层级就称为连接层级。
以前城市之间传统的连接是物理连接,比如铁路、行车道路、行人路等。新的智能城市就多了虚拟连接,当中有很多通讯科技上的东西,比如 Wi-Fi、蓝牙、Gigabit 网络、3G、4G、5G,或未来新开发出来的通讯工具,在这里营运商(例如华为)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在第二层级,最难打通的其实是人的体制,这反而不是技术的问题。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否愿意开放数据接口?数据能否互相流通?数据安全性要怎么保障?这些问题都完全跟技术无关。例如公安局与入境事务处之间的数据能否互通的呢?这可不一定。这些数据在孤岛之间的串连,在第二层级都是重要问题。内地的情况因为政治因素,是相对容易解决的,比如说某位市领导特别有力量,以强硬手腕来推行,则打通的成功机率会高一些,可是架构下层的人还是会争执不断。
第三层级是应用场景,在这里开始要细分了。大的板块连接起来之后,会自由地产生很多不同的场景。比如现在我们身处正在做访问、录音的房间,就已经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由不同品牌的东西组成,手机、摄录机、电灯、电源接头等都是不同的品牌,这些无数的品牌在实际使用之中会组成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可能会变化,也可能是固定的,可能是共享化的,也可以自成一个系统的。这些东西实时的信息交流,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服务,产生不同的体验方式,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在此多种品牌正在 crossover,不可能有单一的品牌可以负责一个场景的所有部件,这里就要求企业界之间的数据要互通。【问:即使是腾讯、小米这样庞大的公司也不能包揽场景的所有部分?】不可能,因为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产品出现,没有企业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作为商业公司它一定有自己的重点项目,否则它就不是一间公司,而是政府,甚至一个国家了。
最后是第四层级,即细胞层级了。每个场景之下都有很多不同的、一个个的产物,现在我们称这个为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物件之间是串连起来的。传统的椅子桌子或许还没有开始连结,但很多其他东西已经开始暗地里连起来了。我们作为一间设计公司之所以会参与到智能城市,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很多细胞级的智能产品,尤其我们是在深圳起家,深圳在这方面的产业会比其他城市多得多。
01哲学:按以上的层级区分来看,现在有哪个城市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城市吗?
姜臻炜:杭州的阿里巴巴正在做智能城市,于此我与城市规划院,与之前做传统城市服务的企业与朋友谈过。以前杭州做的还不是很智能,只能接收数据,数据也不一定整全;现在的杭州于交通方面做得是不错的。杭州以前也有碰过壁:过往实时的数据传输率太大,一般的电脑处理不来,但事实上99%以上数据都是无用的,因此两年前开始研发实行一定的前端数据分离,分开处理有用与无用数据,因此现在的运算速度总算可以解决某些问题,尤其是交通上的问题。可是事实上即使是杭州,亦只能算做到某一板块里的某一条线,仍不可以说整个城市就是个智能城市。
再从世界其他城市来讲,大部分外国城市的进度都赶不上中国,即使是日本也好,也不见得很智能化。当中最难跨越的鸿沟是私隐问题,于此中国的情况是很特殊的:特殊的政体、特殊的政府官僚制度、特殊的民情,加上人口数量特别多,这有好处也有坏处。从政府的观点来看,它监控一定要到位,不可以乱,这也是合理的。但是在个人的角度来说,若他真的没有做甚么坏事的话,要给国家信息也是应该的。不过这两边也很难说得清。在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更像是反复的波段,例如发展到一定高度,出事了,遇到舆论压力,发展就会被压下来,这就会放缓一点。总的来说,政府首要重视的板块仍然是政务与安全为主,地产商则会关注智能社区的发展。我认为现在的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交通与基础建设规划已经做得很到位了,政府在这方面算是走得很前。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数据到底要怎么互通呢?在浅层次的数据已经开始有转换,但深层次的数据要打通,就是要看有没有真正的提升效率需求。要各方都打开接口,但实际上或是内地政府不开放,或是香港、澳门政府不开放。特别是香港讲民主,这就难处理了:为甚么要我披露自己的私隐?凭甚么要我将数据与你共享呢?这里就有很多问题。
01哲学:如果民众的数据现在已经变成可以卖钱的资源,这会否让实现智能城市最关键的数据互通,从政治问题变成经济问题呢?
姜臻炜:要看是哪一种数据,这里要作区分。若是具体细节数据,例如精确至要翻查一个人在某一天搭了甚么车,穿了怎样的衣服,这是犯法的。除了国家安全局,没有人可以翻查细节数据,即使就在手上,也不可以随便存取,包括腾讯内部。我曾跟腾讯的一位高层谈过,他说公司曾有一位程式设计师怀疑妻子出轨,想要查她的 QQ 通讯记录。按道理他是腾讯员工,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实际上公司有内部守则限制,指明这是犯罪。他终于找了记录出来一看,发现妻子真的出轨。后来公司每月复查数据留存的异动时,揭发出这件事,程式设计师与漏出数据给他的人一起被判了三年监禁(也离婚了)。所以在中国,对于细节数据一般大企业都不敢泄漏,相对是安全的。
另一种所谓的大数据,即是针对趋势的分析型数据,比如哪些产品受欢迎、多人愿意购买,这些是可以交易的。这种商业讯息对于商家是很重要的,就看商家自己(或与其他单位合作)有否能力分析这些数据,以作己用,这些数据交易就在市场上运作著。至于政府对于这种数据的使用,更多是为了安全,例如在节日突然有十万人要搭火车,政府就用数据来提前做分流,希望将人安排得更稳妥、更舒服,就是这样的逻辑。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
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