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竹】面对台风,我们会否有康德的崇高体验?

撰文: 唐晋滨
出版:更新:

超强台风山竹刚在香港以南100公里掠过,天文台亦挂起了十号风球。撇除渴求多一天假期的愿望,面对台风,为何有些人会对它的来临抱有兴奋与期待的心情?可能出于面对危险而有接近死亡的刺激感,或是台风带来一种打破日常景象的嘉年华气氛,又或许,我们可以借康德(Immanuel Kant)美学中的崇高(sublime)来解释这种心态。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

 

康德区分了数学(mathematical)与力学(dynamical)两种崇高。数学上的崇高,对象有沿著地平线一望无际的大海、天上无尽的繁星,或宇宙中比太阳巨大千万倍的星球。这些对象在数量上或体积上都极为庞大,以至超出我们感性与知性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会感到一种抑败感。然后我们诉求于更高的主体能力,即理性,以“绝对”来把握眼前近乎无限大的景象,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从以得到愉悦感。
 
至于力学的崇高,对象有海峡之间的巨大漩涡、剧烈的火山爆发,以至拥有终极毁灭力量的超巨型黑洞。这些对象具有极大的力量,它们本身都对我们的生命极具威胁,一般来说我们对之会有恐惧的不快感。然而若我们与它之间有一定距离,而对我们不构成直接威胁(否则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避开危险),此时我们反而会有一种敬畏的愉悦感。作出崇高审美的前提是主体处于安全的位置,甚至景象越是可怕,其吸引力会越大。
 
数学的与力学的崇高对象都以两个步骤进行:主体首先为自身能力之不足而感到不快,随后因理性的优越性而得到一种消极的快感。另外,数学与力学之间的区分并非硬性规定,比如这次的超强台风,往往同时是力学与数学的表现。

 

更多引起崇高经验的对象:

 

我们面对气势磅礡、雄伟壮盛的景象时会说“何其壮观!”,正是出于康德所描述的崇高经验,因此“sublime”亦有一译为“壮美”。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崇高经验虽由感官经验(主要是视觉与听觉)触发,但它本身与感官的愉悦感无关,因此我们不会有崇高的味觉、嗅觉或触觉的经验。
 
当然,我们对于自身处境到底是否安全,可能会有误判,崇高的审美对象(尤其是力学的),很多时都带著真实的危险。若在台风时去追风、观浪,或会乐极生悲;而台风亦会带来无法预计的破坏,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纵使可能不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我们应该将超级台风山竹视为崇高的审美对象,还是一场威胁到我们人身安全的灾难?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
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