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场域:唯有此时此地才叫艺术

撰文: 01哲学团队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1. 作品归属于特定的场所和空间

2. 空间(不论物理的还是非物质的、概念的)也构成著作品本身

3. 与装置艺术、公共艺术、地景艺术等密切相关

 

当代艺术有许多恼人的理论,其中,“场域”(site)这个看似含混的概念便扮演著核心角色。假若一个艺术品没有意识到它与所处物理空间的关系,或没有考虑到空间的特殊历史脉络和政治含义,那么它很可能会因此遭到批评。

 

“每样东西都有其场域”,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四卷中如是说。场域是一种关于空间的知识,它同样也是抽象的、非物质的和观念的。1969年,海德格在《艺术与空间》(Art and Space)中指出艺术具有构成场域的能力。举个例子,大地艺术的艺术家在广袤地域中建筑雕塑或设置景观,往往是出于地貌本身的灵感;而当艺术品与已有场域发生关联时,作品本身也重新确立了新的场域。

 

特定场域(Site Specifity)的说法,较早是来自1966年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文章《雕塑笔记之二》(Notes on Sculpture: Part II):艺术作品要“脱离作品的关系,使之跟空间、光和观众的视域发生关系。”就认识论而言,特定场域的创作观便在于将原本内在于艺术作品的意义,转移到充满偶然性的环境中,与场域的实际情况发生新关联。

 

1960年代,特定场域的构想来自于对现代主义既定规范的反叛,先源于美国,继而拓展到世界各地。之所以强调场域,一是为反叛美术馆的权威,二是为反叛此前支配性的艺术潮流,比如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无机、无个性的白立方空间。美术馆作为搜集展示艺术品的权威空间,决定著作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收藏后如何分类以及排序,这情形成为先锋艺术家的批判对象。艺术在静谧的白立方空间之中,以永恒不变的状态被展示,排除了其它一切不纯之物,这种态度令艺术的存在方式显得局促。


2010年英国泰纳奖(Turner Prize)获奖作品《低地》(Lowlands)正正体现了特定场域的意义。来到美术馆参观的人,恐怕要对房间之中播放音乐的两个黑色音箱感到莫名其妙。

Susan Philipsz - Lowlands Installation view at Tate Britain, 2010 Scottish artist Susan Philipsz won the 2010 Turner Prize with the re-staging of her audio work 'Lowlands'.

然而实际上,真正获奖的作品并非展厅之中,而是分别装置在格拉斯哥克莱德河(The River Clyde)三座桥下方同步播放的音箱。声音艺术家菲丽普丝(Susan Philipsz)自己吟唱并录制苏格兰民谣《低地》的三个版本,在当地的自杀圣地George V大桥循环播放。每年,无数人来到这座大桥结束生命,而当喇叭中飘出惆怅、平静而哀伤的民谣曲调,此地的氛围变得大不相同。行车、鸣笛和人声喧嚷之中,这首由苏格兰作曲家Pavel Haas于1943年纳粹集中营中所作之曲,不禁令人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艺术家塞拉(Richard Serra)看来,特性场域要满足的条件包括独一性(不要重复)、持久性(哪怕是短暂的)、固定性(反对移动)。1985年,高120英尺的特种钢雕塑Tilted Arc便是他专为联邦广场(Federal Plaza)空间所设计的特定场域作品。

View of Federal Plaza with Tilted Arc seen from the side, Photograph by Susan Swider, Courtesy of Richard Serra

然而在今天,我们不再单纯以物理位置(比如固定的地点)去界定场域,那些非落地的、流动的和虚拟的话语也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它们反过来重新界定著场域的意涵。对概念艺术、表演艺术和行动主义艺术家而言,物理环境并不重要,相反,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及话语元素在特定场域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场域变得去物化和解域化(deterritorialized),这与当代哲学的理论走向算是一脉相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