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艺术:以人力创造地貌的狂妄?
Art Express:
六十年代末的地景艺术通常涉及改造地貌本身。七十年代后,由于环保意识兴起,地景艺术通常是将大型的装置艺术放在某地点,以添加的艺术作品介入该处地景。
谈起地景艺术,可能你会先想起日本有名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与濑户内海艺术祭齐名,大地艺术祭同样邀请大量艺术家到当地创作艺术作品,借此将那些快要荒废的村落重新活化,变成旅游景点。
然而,起源自美国的地景艺术,却与越后妻有的模式有相当大分别。地景艺术(又名大地艺术)是主要以野外、广阔大地、河川、湖沼等自然环境作素材的艺术创作,通常会重塑地形外貌;例如迈可.海扎(Michael Heizer)的《双重否定》。他将U字形悬崖挖出两个巨大洼坑。越后妻有的做法则更像把地理环境视为背景,透过放入不同的艺术品改变对山野空间的观感。
地景艺术是六十年代末期美国主要的艺术流派,与当时几个艺术流派都有关。它继承了极简主义只使用简单线、面的特征;又跟随贫穷艺术的做法,不用任何值钱的物料。由于很多地景艺术的创作都停留在构思阶段,它亦属于概念艺术的范畴。
地景艺术为批判艺术建制以及艺术商品化,尤其是画廊和美术馆的权威,刻意不制作适合摆放于上述地点的展品。然而这个尝试一般会被认为自我矛盾:第一、地景艺术通常要动用大额资金去处理挖泥、搬运等工序;又或改变土地用途时会面临法律诉讼。这些艺术通常需要投资者支持。此外,摄影技术的兴起使这些奇观可以以照片或视频形式被收纳到博物馆中(正如这篇文章所用的照片般)。与此同时,出于抵抗商业化的考虑,这些艺术品通常远离市区,以令艺术品本身不会成为市区中的景点,例如上述的《双重否定》就离最近的拉斯维加斯市区超过一百公里。
艺术史家罗森布林(Robert Rosenblum)认为:地景艺术将艺术推进到金字塔、巨石阵的规模;是人类为自己,对将来可能到临的外太空生物留下的印记。与此同时,地景艺术亦招来其他批评,指这种艺术的规模本身就是对大地的强暴。
地景艺术盛景不长,它在七十年代中期就急速衰微。除了因为筹措大额资金越来越难之外,领军人之一的罗拔.史密森(Robert Smithson)于一九七三年,三十五岁之龄英年早逝亦使这艺术流派后劲不继。但由地景艺术所孕育的批判精神则由概念艺术继承。往后的“地景艺术”亦与起初的不太一样,七十年代以后的“地景艺术”更关注环保观点,周详地考虑周围环境。因此虽然名字一样,但两种“地景艺术”并不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