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结构主义:对社会有用是艺术的最高宗旨?

撰文: 陆鹿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结构主义起源于1914年的俄国,又可分为“苏维埃结构主义”与“欧洲结构主义”塔特林(Vladimir Tatlin)为俄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他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是该艺术思潮的代表作品工业物料和机械产物——铁、木头、玻璃、沥青、水泥等,是苏维埃结构主义艺术家们的爱用材料

 

结构主义(Constructivism)起源于1914年的俄罗斯,于1917年俄国革命以后成为国内的主要艺术流派,并且于二十年代扩展至欧洲。俄国国内与欧洲的结构主义或许在形式与物料使用之上极其相似,但创作理念却是截然不同,因此有些论者会将二者分称为“苏维埃结构主义”(Soviet Constructivism)与“欧洲结构主义”(European Constructivism),以此区分原初的结构主义与其后来的发展趋向。

苏维埃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苏维埃结构主义在绘画、戏剧、建筑与实用工艺美术等方面皆有发展。受1917年俄国革命的影响,启发了艺术家对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渴望能够投身这场历史的转变当中,以此作为艺术创作的宗旨,希望为国家贡献,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为此,苏维埃结构主义者在表现手法与使用物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将机械视为可以导向自由解放的力量。

 

塔特林(Vladimir Tatlin)是苏维埃结构主义的发起人,同时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早年在巴黎接受教育,返回俄国后开始著手制作以金属薄板、木头与线等为物料的Corner Counter-relief(拐角中的反浮雕)。塔特林从将大量生活物品作为物料的毕加索雕塑中得到启发,也许还有未来主义雕塑宣言的影响:薄邱尼(Umberto Boccioni)主张要跳出传统雕塑的造型与技术,将各种各样的新物料加入到雕塑当中——这些都是苏维埃结构主义背后的重要思想。而在众多的器物当中,工业物料和机械产物——铁、木头、玻璃、沥青、水泥等,成为苏维埃结构主义艺术家们的爱将。

 

Corner Counter-relief(拐角中的反浮雕),塔特林由此开始他对雕塑物料与空间本质的思考——接受雕刻的并非存在的物料,而是空间本身。

历史学家Aaron Scharf形容苏维埃结构主义的产物为“社会化艺术”(the socialization of art)。俄国结构主义的艺术与现实功能高度结合,从印刷于交通工具上的宣传装饰或各类宣传海报,到住宅建筑等范畴,皆是他们展现美学之处。这无疑是一场从社会蔓延到美学的艺术革命,“对社会有用”成为艺术的最高宗旨,这种取向令当时许多的俄国艺术家认为只强调美学与精神的“纯艺术”(fine art)时代已然逝去,应用艺术(applied art)才是艺术发展的未来。

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木制模型

苏维埃结构主义兴起于俄国革命,但随著列宁于1924年去世、斯大林上场后被驱散。因为缺乏资金,这段期间的大部分社会-艺术的构想只停留于草图与模型的阶段。在这些构想当中,以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最具代表性。在构想当中,这座纪念碑的宽度将横跨彼得格勒的涅瓦河,高度是“帝国大厦的两倍”或“比艾菲尔铁塔高三分一”,这些详细的数据因著设计手稿的散佚不得而知。而在塔特林的展示模型中,纪念碑的钢架中包含了三个巨型的玻璃体,用复杂的垂直和螺旋体系支撑;玻璃体一个架于另一个的顶端,每个玻璃体的形状各不相同,作为纪念碑中的实用空间。最底层的正方形,按每年旋转一周的速度运动;中层的金字塔型建筑,按每月旋转一周的速度转动;上层为圆柱体——每日旋转一周。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现代构成体,其主体是一个角度倾斜的螺旋式金属架。这三层形态不同的玻璃体,分别作为大会堂、第三国际的行政部门和办事机构及通讯中心。塔特林更结合了许多科技构想,例如以真空的墙面装置保持恒温等,由此可见其集合现代科技、工业、实用美术和纯艺术于一体的艺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