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我在画我认知中的形式,不是我看到的形式

撰文: 陆鹿
出版:更新:

Art Express:

立体主义一名,或应作立方体主义,当时的艺评人他们的画作形容为由“小立方体”组成复合的焦点、几何化的图案,是立体主义画作的特点代表画家有毕加索(Pablo Picasso)、布拉克(Georges Braque)、赖热(Fernand Leger)等

 

我在画我认知中的形式,不是我看到的形式。

I paint forms as i think them, not as I see them.

——毕加索

 

当女朋友嫌弃我拍照技术不佳,没有办法拍出她想要的效果时,毕加索的说话能不能助我过渡时艰?答案还待验证。但是,当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首次在沙龙登场、让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时,这就是他的解释。

 

紧接著野兽主义,立体主义同样兴起于一战前夕。若果将之称为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力最大、最具革命性的艺术流派,相信不会引来异议。

 

现在的人再看立体主义的画作,大概会对其中缭乱纷陈的线条大感疑惑,并且难以理解其伟大之处。立体主义的革命性在于, 他们彻底摒弃了以往西洋绘画中的单点透视、单一时刻的呈现;改而引进复合的焦点,在绘画中扭曲人、物的形态,模糊空间关系,混淆观者的观赏期望。画家们在画布上将人、物形态分裂再重组,意味著画作不再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次级重现,它获得了另一重意义,意味著画家主动回应世界的人造结构(artificial structure,英文原意为连接河流、山脊等的桥梁或铁路)的诞生——绘画不再是三维(现实世界)的幻象式再现,而是对二维结构独特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当时摄影与拍摄技术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面对一种更为高超、灵活的再现技术,画家亦必须思考绘画创作的独特性为何。立体主义,正正是画家们交出的答案。

 

也许将Cubism译作“立体主义”,多少带著误导成分,“立体”的三维概念并非该思潮的探讨重点。Cubism一名起源于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于1908年创作的一组风景画,当时他被Salon d'Automne(即野兽主义举办第一次画展的沙龙)拒绝提供展出场地;马谛斯(野兽主义代表画家)轻描淡写地评论道,这组风景画是由“小方块”(petits cubes)组成的。后来艺评人Louis Vauxcelles承接著此一描述,继续以“方块”描述立体主义的画作。由是者,Cubism的名字普及化,进入到英文世界。因此,Cubism的正确翻译,应作“立方体主义”。

 

Houses at L'Estaque, 1908 布拉克于1908年所画的风景画,是立体主义Cubism命名的关键。

只要看看布拉克的风景画Houses at L'Estaque(莱斯达克之屋),就能理解时人“立方体说”的原因。在布拉克的画笔之下,空间中的坐标、房子、树木的轮廓全部被几何化了,所谓的三维立体空间的现实风景,转化成充斥著几何图形的框界,观看者也无法轻易地找到传统画作中的视觉消失点(vanishing point)。这种对风景的扭曲、视点的扩散,逆转了欧洲艺术以往对风景画的想像;此外,所有这些难以理解的几何呈现方式,强调了画家主体在画作中的存在,绘画的存在意义由从次等的“再现现实”中解放,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呈现而诞生。

 

布拉克以外,另一个更为著名的立体主义画家,必须要数毕加索(Pablo Picasso),The Accordionist(手风琴家)是毕加索的早期立体主义绘画尝试。1912年,毕加索开始制造拼画,以现成物如报纸、包装纸等现实生活的“碎片”作为创作素材,在其上叠加绘画。立体主义的拼贴作品致力呈现现代的生活形态,消费文化是当中最为显著的题材。但其中的拼贴素材并非完全随机——在报纸的选择中,立体主义画家对文章内容特别留意,当中多少反映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如在毕加索的相关作品中,他特别偏好巴尔干战争的新闻——当时的毕加索与无政府者的圈子和卡恩韦勒(Kahnweiler )交好,他们都是公开的左翼支持者。

 

The Accordionist, 1911
Still-life with a Fruit Dish on a Table , 1914-15

立体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立体主义者的创作方式,为其后的创作者提供了重组现实世界的另一路径。立体主义的成就绝不限于绘画,电影、建筑、家品设计等,都在立体主义中得到创作的养分。例如费尔南·赖热(Fernand Leger,他同时是立体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的电影《机械芭蕾》(La Ballet Mecanique, 1924),即以立体主义拼贴艺术的理念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