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哲学编辑日课】#19 后人类世代没有女神

撰文: 黎子元
出版:更新:

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攻壳机动队》的主角草雉素子真的是一位女性吗?素子是典型的cyborg。Cyborg这个词最早由美国NASA科学家在1960杜撰,中文翻译为“赛伯格”,简化自cybernetic organism,模控的有机体,是由有机体与无机体、肉身与机器复合而成。既然是有机物与电子装置的混种,赛伯格又怎会有性别呢?

素子在改造之前是一位女性,但是在改造后,不选用看起来更为强健的男性形象的义体,而选用了女性形象的义体,这样的选择却不是必要的。事实上,故事中的素子可以拣选多种形象的义体,以至于她的女性身份、女性名字、女性体态,都不过是一种杜撰,一种表演,一种习惯与偏好,并不具有本质上的特定意义。赛伯格的含混性,恰恰将一贯不变的人格、个性、身份,以及男女对立的双性性别体制消解掉了。

美国科学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又译哈洛威)在1980年代抛出了一篇著名的《赛伯格宣言》。这篇她自称为“试图建立一个忠于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反讽政治神话”的宣言,为日后人们讨论赛伯格订立了基准,而她的赛伯格女性主义(a cyborg feminism)也启发了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和赛博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等当代思潮。

美国科学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

在宣言中她声称:作为混种的赛伯格没有起源,因而也没有历史,不受双性体制管控,不会落入伊底帕斯工程(被编码成为“核心家庭”的成员,恋母弑父);作为私生子,赛伯格从不向父权效忠,无须建立身份认同,回应意识形态的召唤,没有异化劳动,也不会被吸纳到总体里边。在赛伯格身上,虚构、杜撰与当代社会活生生的经验怪异地结合在一起,科学(也就是虚构)与政治(实际斗争)、想象与物质,紧密地相互关联。

于是,像哈拉维这样的基进女性主义者,在赛伯格的形象、神话,乃至诡辩中看到了解放的力量——这件化外之物颠覆一切固有体制,以自身的混种特性扰乱原本泾渭分明的种种边界。由此出发,哈拉维指出了三重边界的崩溃:第一,人与动物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第二,人和动物的有机体与机器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第三,物质与非物质(例如讯号、网络、赛博空间)之间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

自赛伯格宣言以来的女性主义借助赛伯格干扰、破坏双性性别体制与双性恋秩序,对父权制度发起新一波抵抗与攻击。赛伯格成了女性主义者针对父权制度的解构策略。所以哈拉维说:我宁做cyborg,也不做女神。后人类世代没有女神。从这个意义上看,女性超级英雄未必就是后人类主义的英雄。素子为何必须是女性?为何带有美式漫画中女英雄的形象?电影版又为何要由白人女神Scarlett Johansson来扮演?看来观众的想象力还是深深受到男性、白人、欧洲殖民者视线的束缚呢。

延伸阅读

《猿猴、赛伯格和女人:重新发明自然》,[美]唐娜·哈洛威著,张君玫译,群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