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鬼节,仍会传承下去吗﹖
作者:陈康言(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研究生。喜爱节庆风俗,更爱鬼怪文代,常寻找本地的风俗传统。)
鬼节在香港
农历七月,是中国传统上的鬼月。在道教的文化中,被称为中元节;在佛教的影响之下,又被称为盂兰节。自汉代以来,鬼月一直都是整个汉字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不论是从那一个宗教角度去看,鬼节都是与祭祀已死去的祖先及亡灵有关,反映出国人对死后世界的想像。
而在香港,每逢农历七月,不少市民,特别是比较年老的一辈,都会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烧金银元宝和供奉不同的祭品予游魂野鬼,这反映出鬼节有著个人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在不少社区的球场、庙宇以及其他共公空间之中,更会有不同祖籍的人士以及宗教团体所组织的法会,以祭祀不同的鬼神,这反映出鬼节作为集体性活动的一种面向。根据香港民俗学者周树佳老师的调查,现在全港仍有近百个与鬼节相关的法会在农历七月内举行。这些中元以及盂兰法会,由不同的地区组织筹办,是一种围绕著特定地区群体的祭祀活动,发挥著凝聚社群的功能。
位于西营盘的三角码头盂兰胜会,于农历七月初一举行的“开孤门”仪式。(摄于2017年8 月22日)
香港鬼节活动的危机
但近年来,这些与鬼节相关的活动,却呈现出一个持续衰退的趋势。不少的法会因为社区重建的因素而停办,比如在笔者父亲长大的西营盘区,便有不少的盂兰胜会敌不过时代的巨轮而消失。根据父亲所指,在第二街与第三街之间的常丰里,有一间小小的福德老爷庙,而在每年的农历七月,该处都会举办法会。但可惜的是,这个地方的盂兰胜会由于受到了社区重建项目的影响,已于年前停办。另一方面,即使是仍在进行中的法会,仍然在面对著不少的挑战:好像在薄扶林西国大王庙所举行的盂兰胜会,由于缺乏年轻一辈的加入,以及地政署没有把现在西国大王庙的土地批给西国大王管理委员会。在没有传承和土地的情况下,这个地方的盂兰胜会亦很有可能会在未来消失。
故此,负责主理这些法会的机构与管理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以及用不同的方式,去保留以及传承这些文化。在这当中,潮籍团体的贡献最为明显。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香港潮籍盂兰胜会,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过去的几年,他们更于维多利亚公园举办盂兰文化节,透过不同的展览和活动,去推广盂兰节的节日意义。从这个现象上去看,鬼节的传统虽然已渐渐被边缘化,但仍然能够在香港社会的狭逢之中,挣扎生存下去。
位于薄扶林西国大王盂兰胜会,参与者多为比较年长的人士,而鲜有年轻一代参与。(摄于2017年9月4日)
何以做到“传承”?
可是,这些方式真的能够让鬼节的文化传承下去吗﹖抑或我们只是单单从外在的形式上,尝试去保留这种正在衰退的民俗文化﹖笔者认为,当我们要去传承一种民俗文化时,是要从生活上去“活出”这一种文化的意义,而非单单只从一种博物馆式的保育方法,去作为文化传承的渠道。要活出一种民俗文化,是要把这种文化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意义同时实践出来。比如是春节,时至今天,我们仍会进行跟家人吃团年饭、讨红包等习俗,透过这些节庆活动,以彰显春节一家团圆、感恩等传统文化价值。可见我们仍有“活出”春节这项民俗文化的意义。
但鬼节的文化意义却渐渐失传,那是由于我们没有“活出”当中的文化内涵。现今香港仍有很多团体在举行著盂兰胜会,对于这些胜会的参与者而言,鬼节的文化意义仍然是活在他们身上的。好像是香港的潮籍盂兰胜会,是以佛教为宗教背景的一种社区性祭祀活动。一方面,在祭祀仪式的过程之中,是不断强调著要立功德以及要尊敬先人的道德意义。另一方面,盂兰胜会的参与者大多是来自同一社群的民众,故亦担当起凝聚社群的功能。故不少的参与者都会预备不同的祭品,前往会场拜祭神明及祖先,再一起进行集体的祭祀仪式和活动,比如是一起欣赏潮剧。参与者的积极,是使得盂兰胜会能够保持活力的重要元素。
但是,由于盂兰胜会是一个集体性的文化活动,故整个盂兰胜会的文化意义,便需要彰显在一个稳定的社区网络之上。但可惜的是,现今众多的社区重建项目却不断地破坏原有的社区网络,使得原先的住民搬离社区。新的住民又不一定会积极去了解与参与这些传统的社区活动。对绝大部份的香港市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而言,他们对鬼节的了解不深,只会认为鬼节是一个单纯地与鬼怪故事、禁忌有关的日子。而且,鬼节的文化意义,不像是春节或中秋节那样,与他们的生活文化有直接的关系。故此,他们并不会积极参与不同的仪式活动,不会去表达出对这个节日的关切。所以,在失去原有的社群基础之后,盂兰胜会亦渐渐失去了原先应有的社区活力,而不断地萎缩下去。
传承,是不少传统民俗文化遇到的挑战。而以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大众传递这项传统文化的价值,的确是一个把鬼节文化推动下去的方法。但是,正如前段所言,盂兰胜会是一个社区性的民俗活动,故此,当我们要真正传承这项民俗文化时,最理想的方式,其实是去鼓励新的一代积极参与在其中,借以了解个中的文化意义。例如,不少胜会的管理委员会,都因为没有年轻的一辈加入,而出现断层的现象。要使这些胜会的组织能够传承下去,便需要鼓励新生代加入其中,担任组织活动的工作。又例如,有些胜会是因为失去原有的社群基础而消失,那便需要更多新的居民加入,以保胜会的活力。要做到这两点非常困难,因为不少人会因其宗教背景或其他因素而抗拒鬼节的文化。然而,唯有身体力行地去活出民俗文化的意义,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