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轻言为马英九和平访陆贴金又抹红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刻正在中国大陆访问,启程前一席“期望此行能改善两岸目前氛围,让和平更快更早来到”的说法,相当程度诠释了台湾社会对于两岸情势剑拔弩张多时后的期待。然而,在马英九启程前,台湾内部包含陆方将以“元首”贵宾规格迎接、接机标准不只对标当年连战出访规格,甚至可能再升级至中央领导人亲待等“积极揣测”,反映台湾对马英九访陆创造和平效果与降低两岸紧张两者的期待拉锯,但在结构决定使然下,马英九这趟“祭祖和平之旅”体现实况或不如台湾社会的主观想像,无须轻言便为马英九贴金或抹红。

马英九3月27日风尘仆仆自台湾启程飞往上海,出发前台媒已为陆方如何接待马英九一事大费周章。从“大陆方面将以‘元首’等级安排迎接马英九”、“接机官员可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大陆国台办主任宋涛迎接马英九”,到有媒体独家披露,陆方将“超规格”,遣大陆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丁薛祥亲迎马英九,待遇更胜迎接美国总统。

然而,这条振奋两岸关系无比卓越的热话,不消半日,在马英九傍晚时分降落上海后即见分晓,摊开接机名单,主要由大陆国台办副主任陈元丰、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张为、国台办联络局局长孙升亮,以及上海市台办钟晓敏主任负责接待,“贴金”丁薛祥成为一记未能实现的愿望。

事实上,中共官场向来重视层级节制,若真是丁薛祥为马英九接机,这可是连美国总统过去访问中国大陆都没有过的待遇。2017年特朗普(Donald Trump)访华,接机的是时任国务委员杨洁篪(副国级);2014年为奥巴马(Barack Obama)接机的是时任外交部部长王毅(正部级);2005年为小布希(George W. Bush)接机的是时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两岸关系岩石般状态下开出马英九访陆的花,固然难能可贵,但“自行安排”陆方将“超规格”接待马英九,左不过反映台湾内部对中共政治理解的疏远,以及对两岸关系自恃优越的过度美化。

当然,接机排场投射的是成俗的政治仪式感,虽具宣传与交往的表意重量,但也不至喧宾夺主,马英九在陆言行,以及是否与中共官方展开接触,才是这趟“祭祖和平之旅”的重点。但这类为马英九“贴金”丁薛祥的捕风捉影,实则透露台湾内部解读与社会看重此行的意义非凡,故而在民进党政府冷眼警告、台派人士放纵“抹红”之余,再有正方以“超规格”想像,为马英九此行“道路是弯曲,但前途是光明”的烫金铺垫。

此间的一正一反,恰好映射台湾内部对马英九访陆创造的和平效果与降低两岸关系紧张两者的期待拉锯。正方意识暗示的,无非若能对标当年连战出访规格,或马英九今获“超规格”接待,即是两岸和平效果创造的具体表现,同时得削减两岸军事冲突与关系紧张的可能性。反之,从民进党与独派团体立场视之,也是陷于同样的套路迴圈,一旦两岸关系持续紧张,乃或再有解放军机绕台、突越海峡中线之举,即可轻易反证马英九此行“和平不能”,为其写下失败注记。

马英九强调要遵从国父遗愿,提出“和平奋斗、振兴中华”目标。(马英九办公室提供)

是以,台湾蓝绿、统独阵营尽管对立难解,但在创造和平效果与减少两岸紧张的天秤上,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共识难得。但这也正是台湾蓝绿、统独阵营错误理解台湾在两岸关系、在中美台三边关系中定位的根本:马英九今成就两岸分治74年以来,第一位“中华民国卸任元首”踏上大陆进行交流访问,确实具有强烈历史意义,惟马英九前往大陆访问一则无法影响中美关系,二则也难破两岸关系的结构性根本因素,辅以北京对台长期是软硬两手政策,尽管扩大与台湾交流的节奏不变,但同一时间北京也正和华府继续角力。结果是马英九此行访陆,当然可以创造两岸和平效果,但在结构因素的约制下,是否就此便能减少两岸紧张,当属另一篇章。

可以说,眼下两岸的“和/武”之辩,之所以各说各话、各自反证,在于台湾缺乏将“两岸之和”与“两岸之武”以辩证视之。犹如近年中美关系倡言竞争与合作一般,两强在斗而不破的过程间,既存在高度竞争,却也必要正视合作的需求,中美的竞合关系体现了竞争与合作这两组貌似矛盾,实则并存的可能性。虽两强对于何谓竞争、何谓合作存在偶然歧见,究竟是竞争大于合作,又或合作大于竞争的说法也经常流于主观,但中美竞合关系的新生成并不因此止步。

同样的,在两岸关系发展面上,马英九破天荒、创历史的访陆之旅,寄语为两岸更快更早带来和平,其行动确实让人欣慰,足以令人期待,但在中美与两岸现实结构不变下,马英九这趟“祭祖和平之旅”体现的实况或不及台湾社会的主观想像与超越,和平效果的创造并不能意味两岸就此不紧张,两岸紧张势起也不能表明没有创造和平的空间,这些都是轻易将两岸和平与紧张关系对立而起的思想产物,它既可以同时进行、同时发生,也存乎此消彼长的机会。台湾各界理应祝福马英九这趟衔命和平的历史之旅顺利,但无须轻言为马英九贴金或抹红,只为成就各自封闭世界的意识想像,也折辱了这难得的历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