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陆配子女返台生变  因“小明的故事”未打动人心?

撰文: 林小山
出版:更新:

大陆“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烧,台湾也宣布对陆、港、澳进行“封关”,不允许入境。但是台湾人和“陆配”生下的“陆配子女”能不能入境,却转变成一个难题。2月11日,台湾陆委会主委陈明通才在记者会上宣布,将有条件的接受“陆配子女”专案申请返台;结果不到一整天后,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就宣布撤回这个决定。

陆委会11日宣布有条件开放陆配子女入境引发民众反弹,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12日表示,撤回陆委会宣布所有陆配子女入境规定。(中央社)

其实,要不要开放陆配子女返台,这牵涉到大陆和台湾复杂的政治身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人道”或是“亲情”的问题,陆委会的决定被台湾中央政府撤回,虽然不能谅解,但是可以理解。不过,陈明通在11日记者会上举出的一个例子,却成为了台湾民众情绪压力的出口,造成台湾社会舆论的一面倒,却是谁都想不到。

陆委会主委陈明通。(中央社)

陈明通于11日晚间的第二次记者会中说,开放陆配子女返台政策的“起心动念”是因为一个例子:“主角小明是到大陆经商的台湾民众和大陆籍女子生下的孩子,因为小明在大陆出生,所以没有台湾户籍,连小明跟父亲回到台湾居住,都只能用长期居留项目或是探亲居留项目等等方式留在台湾,但是其实小明的读书、生活都在台湾,也有台湾健保。今年过年春节,小明跟父母到大陆探亲,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台湾的防疫措施限缩大陆人士来台,却连小明也一起被挡在门外。”

结果不讲这例子还好,一讲下去台湾民众就炸开了锅,纷纷找起这个“小明”的真实身分,居然有这么大的本事,可以让陆委会专门帮他安排政策返台;台湾网络上也开始流传“小明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反讽的意思浓厚。

陈明通讲“小明”的例子,原本是想要唤起台湾民众对小孩的同情心,争取台湾舆论的支持,让政策能够实行下去。没想到要什么没什么,台湾民众不但没有展现出对小孩的同情心,甚至连申请都不给申请,直接给撤回了。

经过多方努力,血友病药物于2月10日凌晨送至湖北荆门的病童母亲手中。(姚人多Facebook)

可是不久前,“武汉一名台湾血友病小孩的救命药快吃完了”的故事才激起了广大的同情心,成为第一波武汉包机返台的一个原因;虽然血友病小孩最后还是没办法返台,但陆委会还专门为血友病小孩打通门路,送去价格昂贵的救命药,但是台湾民众很多都表示理解,不觉得是因为这个小孩有什么背景。

同样是没办法回到台湾,台湾民众的反应却不同。这是因为,同情心又叫做“同理心”,是运用共同的生活经验或记忆,让他人能够“同理”成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一想”。

台湾医疗业发达,许多人看病当做吃饭喝水一样,对于各种病患有天生的亲近感觉,或至少能够明白“没有药就会死”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反过来说,“台商的陆配子女因没有台湾藉回不了台湾”却不是台湾人平时遇得到的状况,想像不出为什么和自己有关系,或为什么有必须立刻解决的急迫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小明的故事”也实在是太罗嗦、不必要的细节也实在太多了,难怪民众纷纷怀疑起这个原形人物是谁、有什么背景,这样的猜疑就打消了同情心,甚至怀疑起小明是私生子、这是“小三的故事”。

但是像“血友病小孩”的故事里,主角是不是台商的小孩、是不是陆配的小孩、有没有台湾户籍等等,都是不清楚的,但反而能够让阅听者的专注力集中在焦点上:就是一个没药会死的可怜孩儿。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激起民众的同情心;一个坏的故事,可以激起民众的愤慨心。如果“小明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政府官员在讲解新政策时,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的讲;如果有个别民众需要政策的帮助,也不要随便把人家取一个“小明”的名字,结果反而让讨论失去重点,没办法起到真正的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