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湾大选】蔡英文大胜后 面对“三座大山”

撰文: 郭雪筠
出版:更新:

终于,台湾大选尘埃落定,蔡英文以超过810万的历史性高票,战胜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成功连任台湾总统。对于这个结果,有人意外,亦有人不甚意外,而对蔡英文团队来说,胜选的亢奋恐怕无法持续太长时间,现实的考验将一一接踵而至。

香港01台湾大选专页

https://taiwan2020.hk01.com/

+8

在台湾内部,民进党其实一直面对着考验,比如过去四年在解决经济困顿、青年低薪上没有太多斩获,2018年地方选举中基层的反扑亦殷鉴不远,是以选前蔡英文政府才会以“与民主国家站在一起”为广告主轴─在改善低薪、改善人民生活水准方面,并没有胜过前届的马英九政府,只能说半斤八两;在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方面,也与前几任政府一样,马马虎虎、人民无知无觉;唯有“与民主国家一同对抗专制”才能突显现政府的“特殊性”。

青年普遍面临低薪问题,对未来的茫然油然而生。 (多维新闻网)

“亡国感”赢了 经济民生不能丢

纵使蔡英文最终成功靠着渲染“亡国感”大获全胜,然而意识形态无法用来治国理政。此次选举结果揭晓后,有部份评论说“喊经济民生已无法获胜”,这话还是有些武断,留待以后验证。

当然,此次台湾内部因为选举而掀起的“内战”,大多集中在两岸关系议题上。以往台湾社会内部吵的是两岸买办得利、两岸贸易有没有改善老百姓生活,但此次大选将两岸议题一下拔高到“往后要不要有选举”的国仇家恨。如今选举虽然结束,且随着香港反修例风波逐渐退烧,“主权牌”亦会逐渐冷却,但这个种子仍会深藏在台湾社会。蔡英文会否因为民意稳固,反而有意打破两岸僵局,媒体都在等待。

但是,《反渗透法》话题犹在,“改善两岸关系等于放弃主权”这个连结仍深埋在台湾青年心中,往后任何两岸议题,恐怕都会有个阴影,台湾政府在其中的游移不决是可以预料的。

至于外部环境,随着中东紧张局势升温、美国进入大选年,中美双方会更理智现实地估算台湾价值,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仍是出于对中共的压制和盘算。台湾在意识形态亲美、在现实利益上又得应付对岸,两方夹击下处境仍会很辛苦。

期望选举过后,台湾政坛会先将过去的“重政治、轻经济”抛开,重新展望未来四年──因为即使站在蔡英文的视角,当选的荣耀也只能持续短短几个月,5月20日正式上任后,一个个现实问题将会持续挑战她未来四年的执政。

此次大选将两岸议题一下拔高到“往后要不要有选举”的国仇家恨。蔡英文会否因为民意稳固,反而有意打破两岸僵局,媒体都在等待。(资料图片)

ECFA、CPTPP和RCEP
无法退避的两岸课题

先来讲讲此次大选之前的最重要主角─“守护主权”。蔡英文的支持度之所以从2018年后迅速反弹,香港反修例风波使台湾民间对中国大陆一下子反感是主因,这种快速上升的情绪大幅提振了民进党的支持度,也让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争论一下子上升到“台湾民主会否消亡”之层面。这种对立在选战中被不断放大,选举结束后未必会消失。

但执政者若想在接下来四年有所建树,就必须迅速“带入正题”,许多现实的利益纠葛也由不得台湾犹豫任性。蔡英文最快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将在今年6月到期、需决定是否延续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过去几个月间,国民党以相关议题质疑执政民进党,遭到轻描淡写的回复,比如台湾经济部长李世光表示“ECFA只影响台湾5%的对外贸易”。当然,选前大家不会追着政府问ECFA是否续签的问题,选后可就不会如此了。

ECFA“仅占到台湾5%的对外贸易”这说法,基本就是“何不食肉糜”之翻版。为何当初签ECFA?2010年,中国大陆与东盟国家形成了“东盟加一”(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日本、韩国亦可能加入,台湾产业长久布局东南亚,与韩国又有同是“亚洲四小龙”的竞争情结,是否会被边缘化等问题在台湾上下争执不休,而后各种周折,终于台湾政府与大陆达成签署ECFA的共识。

这“5%”看似很小,但集中在农渔产品、石化、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是不少台湾基层老百姓的生计,而且并不是台湾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正是由于相对弱势,因而更需要有FTA(自由贸易协定)的保护,尤其是那些靠天吃饭、相对更辛苦的农渔民。

部份政客因为一时的政治正确,以“不能依靠大陆,要走向全球”的老套话术来炒作,不认真、也极度不负责任。同样的问题,近十年前不是就吵过一次?反对者若觉得ECFA“太亲中”所以不能接受,为何不提出替代方案?若提不出,到了2020年的今天还在吵十年前的话题,不是把经济当儿戏?

“台湾不能全仰赖大陆市场,得走出自己的路”?那且来看看其他经贸协议。

对于台湾心心念念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国曾以“台湾开放美牛”喊话,日本也屡次以“开放‘核食’(核灾地区食物)为加入条件”告知台湾。TPP原先“围堵中国”意味浓厚,特朗普主政后以“保护美国”为名退出,其他参与国改为组成《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在台湾仍不得其门而入的2019年,已经有声音开始讨论中国是否加入CPTPP,新协定主导者日本也曾表态欢迎中国加入,但在台湾,随着美国退出, CPTPP在台湾媒体的声量也大幅下降。

国际经贸格局中的第三座“大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早前也完成了谈判,预计今年正式签署,使中、日、韩、东南亚国家更紧密连结。台湾经济学者已指出,随着RCEP的签署,台湾传统产业(石化、纺织、金属等)会再度面临高关税的问题。

风光连任的蔡英文,光是经贸议题就要先面对这“三座大山”,这还未算上台湾的整体产业升级问题、外交问题等内忧外患。回顾这“三座大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是台湾早就吵过、争执过、而后好不容易取得共识的;是台湾执政菁英、学者们激辩数个月甚至数年,好不容易才取得的成果。可是,政客用一些政治操作,就可以简单转移焦点。

1月11日晚,蔡英文在国际记者会上多次以“中国”称呼大陆,而自称“中华民国台湾”。(中央社)

应带人民跳出“怪圈”

此次大选结果对中国大陆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在大陆的解读中,这很可能颠覆了对过去二十年两岸关系的认知─经贸往来密切,能或多或少拉近两岸的关系。然而,当“经济现实”与“政治”被台湾年轻一代完全切割后,大陆“工具箱”还有哪些工具可用来打通两岸下一步联系,想必此刻北京当局亦在思考。

台湾大选结束,但两岸关系的脚步并不会停下来。国台办在蔡英文大获全胜当晚即表态“和平统一目标不变”,大陆遏止台独的力量自然也不会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的统一进程自然也不可能停下。而蔡英文在胜选后的国际记者会上说得很清楚,“民选政府不会屈服于威胁”,也就等同于她将挟着超过800万选票的台湾新民意,持续自信地与北京政府对峙。

回归到台湾社会,选举完后,蔡英文或许得问一句─大赢了之后,要怎么做?

谁都知道台湾的根本问题是经济不振、产业转型困难,这一困扰持续二十年,也是台湾高阶人才外流的最根本原因,且将使台湾未来持续低薪。然而,当一谈及两岸关系,许多人又变了脸,“经济已经这样了,也很难再好转,但主权不能丢、选票不能丢”─经济、主权、选票,这三个没有必然关联的名词,被串在了一起。

于是,你谈经济,我就论主权;你谈主权,但我又忧虑生计不保。这样的怪圈,来来回回,转了二十年。台湾一面喊着务虚的口号,一面又期望着能有务实的改善;一面喊着护主权,一面又知道若经济产业持续不振最终只会任人宰割。网络上一片热血,现实中却有许多年轻人前去“敌国”打拼,有多少高学历青年在异国他乡感叹“回不去台湾了”。

嘴里说着“经济不是全部”,却有方方面面问题都与经济挂钩的台湾,就这样在“务实”与“务虚”中飘忽不前。经济问题如是,两岸议题如是,外交政策亦如是。期望与美国构建“真心”的民主同盟,又无法舍弃最现实最重要的两岸贸易,害怕拿得到的经济利益会消失,又难以面对两岸必须取得的政治共识。

虚虚实实中,台湾蹉跎了二十年。世界的现实很残酷,从不会停下脚步,等待犹豫不决的台湾。大选已了,激情亦会逐渐平复,愿蔡英文团队能带领台湾面对问题,真正向前,不要让台湾再白白消耗下一个二十年。

上文刊登于第197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月13日)《蔡英文大胜后 面对“三座大山”》。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