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选】蔡英文还想用“2300万人民决定”卸责多久?
果不其然,对于蔡英文竞选办公室前发言人、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林静仪所谓“主张统一恐构成叛国”的“威权言论”,在林静仪称自己“用词不精确”辞去发言人职务后,蔡英文与民进党上下再次以“林静仪个人言论”、“台湾的未来由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
一如以往,凡是遇到台湾民众的质疑,蔡英文要不将责任全部推给“国民党拍板”,要不就躲进“中华民国”或“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的“保护壳”,成了“责任政治”的反面教材。
香港01台湾大选互动网页:
对于林静仪接受《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简称DW)中文网专访时说的是“真心话”还是“用词不精确”,在《德国之声》中文网以一问一答“逐字稿”形式呈现专访内容后,相信多数民众都会倾向认为“主张统一恐构成叛国”是她的“真心话”。
不过,多数台湾人要问的是,民进党内有多少人与林静仪站在同一立场,尤其是在蔡英文主打“抗中保台”,宣示要“带领台湾前进”的当下,蔡英文左搬出《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右高举“民主”大旗,再说着“台湾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决定”、“任何一个政党,包括民进党,有权为台湾人民预做决定”华丽辞藻,彷佛前一刻以“蔡英文竞选办公室发言人”身分接受专访的林静仪是“路人甲”。
然而,蔡英文、民进党这番看似“人民最大”的华丽辞藻,却没有收到期待的效果,众声依然喧哗,主要的原因在于台湾人民已经愈来愈明白“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这句话看似成理,却十足是政治人物遇到质问时给民众吃的“迷幻药”,除了帮政治人物卸责之外,再无其他作用。
何以如此说?因为就台湾的政治场域来说,台湾人民可以决定的,向来就是大、小选举时的“神圣的一票”。政治人物站路口、追垃圾车拜票,以显示“人民最大”、“政治人物是公仆”的时间也往往只在投票前的那几个月时间而已。等到选战过后,最初可能还有所谓的“谦卑”、“最会沟通”,但要不了多久,可能就会变成“我就是当选了,不然要怎样?”
换言之,蔡英文与民进党,甚至所有台湾政治人物所谓“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台湾,向来都是政治人物决定台湾未来的走向,差别只在于决定的过程中是否有兼顾“少数意见”,以及在立法院及各级议会有无讨论、融合各方意见的过程,是否以“苍生为念”,向来也取决于执政者的一念之间,两蒋如此,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及蔡英文皆是如此。
回看蔡英文在过去4年的所作所为,包括“一例一休”修法、司法改革、《党产条例》、《促转条例》、台大校长管中闵任命案、国安五法及近期通过的《反渗透法》等,多的是运用民进党在立法院的过半席次优势径付二读、限期三读,徒有“多数民意”的形式,却没有讨论的过程。甚至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多个由所有选民投票决定通过的“公民投票案”,所谓的“人民最大”,最终还是必须先经过“民进党的价值”来决定是否照办或是“窒碍难行”。
说到底,林静议何以敢“口出狂言”,难道不是因为“耳濡目染”?台湾舆论何以哗然,难道不是因为“主张统一就是叛国”的确会像是民进党“完全执政”下的恣意作为?当蔡英文高喊“相信蔡英文,再给我4年”、“捍卫主权、民主自由”时,遇到质疑时却闪、躲为能事,最终以看似很民主,其实不想负责任的“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的口号背后,试问,这样的蔡英文真的能“带领台湾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