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区选结果对两岸的启示 张亚中:“机械式统一”产生后遗症
11月25日,香港2019年区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在452个直选议席中,建制派大败,仅取得59席,泛民则夺下385席。
对此,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表示,此结果受到香港反修例事件影响,背后是多因素所致,包括全球化拉大贫富差距、陆港缺乏心灵契合、港府治理能力不足、外国势力介入等。香港回归是“机械式统一”,其后遗症现由陆港共同承受。如何将统一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至统一前来解决,是香港问题给两岸的启示。
张亚中指出,此次香港建制派大败,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北京及香港政府的挫败,民进党更是兴奋地认为,这是“一国两制”的失败。但任何事情的发生,均不会只有单一因素。香港“反修例”如同2014年在台湾的“太阳花运动”,都是众多因素汇集而成。
香港所面临的问题,可归纳四大不利因素。第一、资本与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高度不平等。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引发全球左派及右派民粹主义的兴起。近年来,各国社会动荡,民粹强人掌权者众,连美国总统都是靠着“反全球化”、“美国第一”的民粹要求赢得政权。这股全球化的逆袭,让处于弱势的香港青年合理化其暴力冲突基础。
第二、北京忽略了历史文化认同与心灵契合在香港与大陆关系中的重要性。1997年香港回归是“时间到了”,简单地说,是“机械式统一”,而不是“融合式统一”,因此北京完成的只是领土的统一,而不是人民的统一,更不是心灵的统一。迄今香港仍有三百万人有永久居留权,却不具备中国国籍。在认同上,香港年轻人的主流认同是“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北京忽略了历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更没有从如何增进“心灵契合”着手。
第三是港府的治理能力。北京尊重“一国两制”,但也过于依赖香港菁英权贵阶级的友好关系。后者又“路径依赖”容易加速贫富不均的金融产业及房地产业,让香港青年更感未来无望。另外,港府人员都是事务型官员或商人出身,本身并没有执政治理能力,不少人还根本没有中国籍。缺乏归属感与执政治理能力,使得香港的动乱迟迟不能疏解,这在“反修例”事件中表露无遗。
第四是外国势力的介入。西方对于中国的政体与治国意识形态原本就有偏见,又认为其民主、自由、人权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再加上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会放弃这个给北京难看的机会。西方对于香港反对者的支持,使其认为自己站在“道德”与“价值”的制高点,认为自己的“暴力”是“反暴力”。这次区议会选举的结果,显示出西方目前的“价值观”仍处于优势地位。
而台湾方面,特别是民进党,期待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失败。今年初“习五点”出台后,民进党政府刻意误导地把“九二共识”等同于“一国两制”,让蔡英文捡到枪,连任支持度攀升。此次建制派大败,更会被蔡英文拿来大做文章,做为其“拒中”、“拒统”的理由。
张亚中表示,假设不论是基于“武统”或其它原因,北京如以“一国两制”模式统一台湾,香港问题所面临的四个不利因素,同样也可能会出现,且情形可能还会更严重。
他说,第一个全球化因素是全球普遍问题;第二个认同因素,在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下,目前“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认同已近六成;第三个因素中,台湾民进党不接受九二共识,更不接受统一,即使已完成统一,未来在台湾的治理绝对不容易;第四个外国势力因素,外国对台湾的关注远超香港,介入台湾的势力必然也会超过香港。
张亚中认为,香港问题对北京的启示应该在于,北京在追求两岸统一时,应以“机械式的统一”,即“先统一再说”?还是“融合式的统一”为考虑,即把统一后可能产生的问题,放在统一前先来解决?
两岸目前在政治上是“敌对状态”,民进党目前在思考两岸未来走向时,是从“敌”走向“独”,但其结果可能会促成北京被迫采取“机械式”的“武力统一”;国民党目前“维持敌对现状”,不接受“一国两制”,也不敢进入政治对话,久拖不决加上美国推波,也可能引发两岸冲突,最后同样会被迫“机械式统一”。
张亚中表示,北京目前的论述,只谈统一后的“一国两制”论述,而缺乏如何从“敌”走向“统”的统一前论述,即统一前的“和平统一方法论”。
张亚中说,他十几年来一直宣扬两岸和平统一方法论,就是如何从“敌”平稳与和平地走向“统”。他提出的“和合论”,即为“和平”与“融合”(统合、整合、一体化)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束敌对状态,确定两岸的政治定位为何。第二阶段是,两岸如何在各重要议题上形成共同体,强化彼此的共同认同,包括身分、制度与价值的认同。此路径可避免前述香港问题的第二、三、四个不利因素。
他强调,和平统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香港的统一有其时间表,必须在1997年完成统一,但这样“机械式统一”的确产生了后遗症,现在由大陆及香港共同承受其后果。两岸关系不同于香港与北京的关系,如何将统一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到统一前来解决,应是一条思路。这是香港问题可以给两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