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与夜.卢均宜】球场的重要--为香港培育更多“250球员”

撰文: 曾柏熊
出版:更新:

忠诚、一生一队,愿意将职业生涯黄金阶段完全贡献在一支球队的球员,在现今商业足球世界愈见罕有;
为杰志效力第10季,周六(15/10)将以大战南华的“香港打吡”戏码,迎接他为球队上阵250场纪录的卢均宜,却是其中之一。
身为拥有自家训练场的体院末代生,到职业生涯大多数时间都要跟所有球队一样“打游击”,去年终于重新享用到球会的训练基地,均宜认为杰志在成绩以外求进步的理念,一直是他对这里充满归属感的原因。
上阵纪录对均宜或许只是数字一个,但其实他更希望的,是新一代球员能够拥有昔日他们初接触足球训练时的青训条件,建立更多针对青训甚至职业球队专用的球场,为香港球坛培育更多个“250球员”。
摄影:曾梓洋、黄永俊、曾柏熊

港超 杰志 Vs 南华
15/10(六)17:30 旺角大球场 票价$100,$30

为同一支球队效力10年,这一种忠诚,本身已是项难得的成就。
无论在球会还是香港队,这10年来卢均宜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主力。
小时候在体院受训时,我们亦不过逢星期六、日每课练3小时,时数不会比现在的青年球员多﹔然而,当时的体院有3个真草球场予足球队专用,训练不受打扰,内容充实又多元化。而且若自觉训练未够,亦可在日常操练的前后时间额外使用球场加操,不怕被康文署阿姐驱赶。我想这就是不少人评论上一代球员比当代球员基本功扎实的一大原因。
卢均宜——杰志队长
卢均宜在梨木树邨成长,一条往日并无足球场的公共屋邨。

2000年,香港足球“冰河时代”的初期,却是卢均宜出道的日子。当时只有15岁的他,因为1998年体院剔走足球部而只好跟随教练拉队过户香港流浪(现理文流浪)青年军,很快亦被安排跟随一队操练。8月14日,卢均宜首次在甲组后备上阵,即取得入球,对手正正是升班不久的杰志,他亦从未想过,往后这间当时不过属小型班球会,日后竟然会发展成本地班霸,并跟他的职业生涯结下了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周的“香港打吡”,正是均宜第250场为杰志上阵的比赛。

父亲鼓励均宜踢足球,甚至要求他引球在走廊穿梭练习,不知不觉便成就这位当代本地一线球星的基础。

足球非社区主流 父亲却成启蒙老师

卢均宜成长于梨木树邨,这条公共屋邨直至近年开始重建后才兴建了一个硬地球场,这里成长的青少年都偏向打篮球为主。然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却培养出一位后来的香港足球先生;卢均宜的父亲是当中的关键人物。“我爸爸虽然没有受过足球训练或踢比赛,但他是一个很喜欢足球的人,很多时下班之后可以连饭也不吃就拉着我去邨外的街场跟队,所以我年纪很小已经常踢足球。”卢均宜说。

自小读书成绩欠佳,却显露出不俗的足球天赋,均宜的父亲却没有单单以学业成绩去判断儿子的成就,反而乐于鼓励他为喜欢的事努力。有时候,父亲会叫均宜到屋邨走廊尽头,用作通风的砖墙前那片公共空间练“斩波”,踢得高过围拦和完成某指定数目才可回家吃饭;又试过在均宜系上健身负重用的铅袋,叫他在走廊练习控球和扭过邻居的化宝盆,增强灵活度与速度等等。均宜不但从中换取了比读书成绩更大的成功感,亦为他与父亲皆从未预计过的职业足球事业埋下基础。

社区的环境,并无影响均宜对足球的兴趣。

体院有固定场地 训练质量足定下良好基础

场地因素并非孩子建立足球兴趣的阻碍,却是受训后能够达至什么水准,甚至决定是否投身职业的一大原因。成长于没有足球场的梨木树邨,均宜与他的朋友只好经常在屋邨的空地“偷偷”踢波,划地为界、灯柱当门柱,却因为球技未精,不时将足球踢出马路滚出山坡,或者直射入旁边大楼的住宅内,而遭报警投诉。想到真正的球场踢波吗?可以的,要么在人脚充足时拉队落山到葵芳林士德跟队;要么,投考青年军!

11岁时,均宜参加了足总的暑期足球训练计划,亦与朋友参加其他杯赛,但其实均宜一直都坚称自己绝非圈子里最厉害的人物,及至加入体院,都是因为有朋友获招揽,继而向教练推荐他才带点幸运成为了“末代”体院青年军。当时的体院并无年龄梯队之分,只粗糙地分为“大细仔”两组,属“细仔”的均宜只需要逢周六、日归队操练,每天操练3小时,训练时数不会比现今绝多数球会青年军多,依然足够练得一身令不少人认为比当代青年球员紥实得多的基本功,均宜认为场地上的优势是当中的关键原因:“当时的体院有3个真草球场予足球队专用,训练不受打扰之下可作的内容很充实而且多元化,训练的实际质量其实比现今还要‘打游击’的球会青年军充实,所以我一直都认为拥有一个固定的专用训练场对青年球员成长确实非常重要。”

均宜认为小时候的自己并非朋友圈、以至体院队友中最出色的球员,但由于可以在专用的球场训练,令他依然磨练出出色的基本功。

“打游击”令球员意兴阑珊

好景不常,1998年遇上体院足球部关门,令均宜“提前毕业”,只好跟随教练拉队过户流浪,15岁,拿着1500元月薪提早踏入职业球坛。薪金问题是其次,每每当均宜回想往日,能够挨过了这段生涯换取了更充足的上阵经验,才能成就今日身价“几级跳”、驾着跑车出入杰志训练的本地一线球星。这段日子最令均宜不适应的,反而是要走出支援充足的体院,一尝“打游击”训练的香港现实生态,“每天放学后要出入各区的球场训练,所浪费的时间绝对是对精神和状态的煎熬,当时球队的内部竞争巨大,每队同一位置可有很多选择,但薪酬回报却又不高,令很多比我更有天份的球员都选择放弃”。

幸运的是,均宜拥有一个无限支持他的父亲,本身是的士司机的他每天在均宜放学后都会载他到各球场训练,令“打游击”对他的影响比其他队友轻松得多;然而紧接十多年无论在流浪、杰志还是香港队,没有专用球场所引伸的问题,依然令他对“职业球员”的身份感到难堪;均宜便语带怒气地说:“没有自己的场地,我们想多练一点都不可能,这些年来,无论在球会还是香港队练习,很多时只要场地够钟,康文署的阿姐就会不管你在做什么,二话不说地走出球场拿起我们的皮球,大叫够钟,呼喝我们走;又或者有些公众,看到我们在训练亦照样在场边踢波,甚至见我们空出半场,就直接踩进来,其实都很影响我们集中训练,也很不尊重我们的职业。”

这个情况,一直至去年赛马会杰志中心启用,均宜方在17年的职业生涯以来,首次感受到“职业球员”训练的模式。然而,这得来不易的一切,却随时再成泡影。

“打游击”训练环境所引伸的问题,令很多比均宜更有天份的球员意兴阑珊,从而令香港浪费了太多足球人才。
均宜小时候踢波的空地,今日依然是梨木树邨小朋友享受足球的地方。

反思250场里程碑    望助球坛培养更多新血

不知不觉,2007年加盟杰志的卢均宜即将为球会上阵第250场比赛,不得不提,均宜首场为杰志上阵,以及为球队射入第一球,当时的对手同样是南华,这场对决,仿佛是他职业生涯的宿命。但其实,均宜其实试过跟南华走得很近,几近加盟,最后却因为他对南华的一些看法而作罢。“无可否认,南华是香港最有影响力的球会,能够加盟的都一定是香港最好的球员,而我当时认为自己未有这水准,所以我选择留在杰志。即使当时我在球坛的资历不浅,却未曾拥有过任何奖项,但我相信,杰志是不单一支只求胜利与荣誉的球会,而各方面皆会追求进步,目标终会达成。结果在2010年,教练甘巴尔将控球在脚的足球哲学引入球队以至香港,我亦被改造成右闸,事业有突破,最终更能一尝捧杯的滋味。去年杰志更加成功建立了供球队、青训和香港队用的训练基地,改变了香港历年来的生态,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卢均宜说。

对一个经已尝尽本地荣誉的球员来说,250场纪录的确是锦上添花,然而均宜更希望的,其实是看到年轻一代在更优厚的场地条件下受训,就像他小时候在体院出身般,为香港未来培养更多有力接棒球员。卢均宜说:“我还有半年便修毕亚洲足协B级教练牌照,而且这几年来我已经开始协助杰志的青训工作,甚至指导过12、13岁的郑展龙和颜卓彬,现在看到两位初现接棒的潜能,并升上一队成为队友,其实很有满足感。令我想到,即使未来挂靴了,我也想一直留在这个岗位,贡献香港足球。”

由往日的“神童”,变成为球坛发掘更多神童,卢均宜这个名字,早已是当代香港足球重要部份。

杰志对南华当日,旺角大球场将会发售“KYLO250”的纪念tee〈售价:$165〉,纪念均宜职业生涯重要的一日。
250场纪录,确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数字。在这个日子中反思,均宜更希望见到香港球坛有更多球员接捧,这也是他下一个努力的目标。
位于石门的杰志训练基地,去年才启用,但政府却有意收回起屋。(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