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年打工仔全职上班损智力 每周25小时最理想
香港打工仔工时全球最长,平均每周50小时,日以继夜、夜以继日,比全球平均工时高出十多小时。长工时不等于高效率已是常识,但研究发现长工时甚至会损害中年员工的智力表现,影响认知功能。
以往早有研究指出,员工超时工作会影响表现,然而澳大利亚却有研究指,纵使不超时工作,每周工作40小时已会影响员工。墨尔本应用经济及社会研究学院发表报告指出,对年过四十的员工而言,每周工作逾25小时会损害其智力表现。团队观察逾6000名年过40的员工,并以阅读、图案及记忆测试,研究每周工作时数会如何影响员工的认知能力。
工作太少损敏捷度
研究发现,每周工作25小时,对员工的认知能力最有益,而少于此时数,亦会有损员工思考的敏捷度。主责研究的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教授麦肯齐(Colin McKenzie)表示:“工作可以刺激脑部活动及有助年长员工维持认知功能……但同时,太长的工时会导致疲劳及身心受压,有可能损害认知功能。”
40岁为智力分水岭
麦肯齐表示,人类与生理有关的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即逻辑、运算资料的能力等,自20岁开始下降;而与经验有关的晶体智力(crystallised intelligence),即语言理解、知识运用等,自30岁就会下降,到40岁时,大部分人于记忆、图案、思考敏捷度等都大不如前。
研究反映,对40岁以上的人而言,其生理及心理构造或许并不适宜朝九晚五、五天工作周。然而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但工时愈来愈长,退休年龄亦愈来愈迟。是次研究有助探讨年长员工的工作模式与效率。
中年人需照顾家人 休息大减
以往研究亦揭示压力会影响荷尔蒙,从而损害认知功能、短期记忆、专注力等,而是次研究团队希望针对40岁作为分水岭,了解背后的原因。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是“夹心年龄”,即成人需在工作以外长期照料至少一人的时期,令休息的时间大幅减少。据美国国家看护联盟去年的调查指出,照顾者的典型是49岁的在职女性,照顾一名69岁、有身体问题的女性亲戚,照顾年期平均4年,每周工作及照顾家庭之余,额外要花24.4小时照顾。夹在家庭与工作之间,令中年人休息时间下降,而压力增加,影响智力表现。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