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旁述遭港人忽视 Keyman:体育节目未能养活一班人
上月拥有逾20年历史的足球游戏《Winning Eleven》推出最新一集,有趣的是开发商破天荒加入广东话旁述,找来本地“讲波佬”马启仁(Keyman)和前TVB体育主播伍家谦献声,令球迷及游戏迷喜出望外。对二人来说,这次录音是新尝试新挑战,同时亦引起大家关注到,看似经常在电视上见到的本地体育评述员,原来这份“本业”的工作空间非常狭窄。在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的年代,娱乐文化正逐渐步向百花齐放,到底评述员这一行有否受惠?《香港01》今次请来几位业界代表,和读者分享他们“讲”了多年的感想,还有对新人入行发展的看法。摄影:梁碧玲、符祥定、黄永俊、胡剑威
马启仁:观众已看厌“体育娱乐化”
马启仁(Keyman)可算是现今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讲波佬”之一,和运动有关的媒体他几乎都有涉猎,出镜率亦冠绝全行,不只讲波有个人风格,又在报章杂志写专栏、电台开咪、出书、主持大小节目等等,现在连世界知名的游戏也请他配音,百足般多爪。说到体育评述员的行业景况,他直认不乐观。
“今次可以参与游戏制作,对整个香港来说也是新奇事,当然开心。但体育项目在香港仍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评述员的业界空间不会因游戏这类一两个job就变好,传媒心态根本没把运动列重点计划,我们需要有长远打算的平台才能发展。”Keyman指大家看他好像有很多门路,其实这些全是客观环境逼出来,在他看来本地的体育业界现在也只是开垦阶段,还未有人真正找到方向。
不说不知,原来香港现在有个“足球评述员协会”,但连同新人旧人也只得60个会员左右,确是一个“少数族裔”。
90年代收费电视兴起 体育旁述小阳春
话虽如此,无可否认Keyman是本地少数能被大众认得的体育评述员,他也坦言自己非常幸运。“香港在1990年代中期收费电视兴起,可算是足球评述界小阳春,我好好彩食得正这个浪。入行后好像遇到很多不同的工作,DJ、主持、写稿等,算是比较多机会的一个,但其实我不觉得是好‘星级’的工作,这不是只有体育评述才有的待遇,其他传媒人也会有这些机会。在运动的范畴外,我不断去找其他正职,因为不觉得全职做体育会有生活保障。”Keyman说时面带笑容,但能看得出当中的无奈。“香港好奇怪,例如当年的有线和现在的乐视开台,(体育节目)会突然爆发一下,但不能持续发展,你永远不知几时会停,未能够养住一班人,客观环境不需要你专才去做体育。”
传统节目无法训练新人
说到大型赛事制作还有另一大问题,就是“体育娱乐化”,当奥运、世界杯等项目只是娱乐骚去做,搞搞笑炒气氛流于表面,限制业界发展。“我不完全反对这做法,但绝不是唯一,过去20年观众未有这要求,现在世界不同,观众想看专业,我们就要去变。”
Keyman近年转战幕后,游走于不同媒体,策划制作非一般体育节目,务求为业界带来点生气。他现在很积极为不同运动员拉线,希望大家能多点见到他们,参与电视节目,当然,是不背稿的。“我最想香港能做到外国那种‘极限运动游戏节目’,斗快斗跳斗体能的比赛,那是身体语言在说话,非常适合运动员去玩,一定比艺人玩更好睇。”
网络势成新出路
虽说难做,Keyman也并非完全看淡,因为有网络和新电视台。“ViuTV的制作和平台是分开的,较像外国,这是好事,能给出更多空间和创意。但电视圈仍甚少机会能给新人,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入行讲波,对,是讲波不是体育记者,我的回应是请他们先问自己有什么特色,不是问我。现在已非20年前,可以主动出击,因为网络世界只要你有才华,是没人能阻止。我们过去要等机会,今日大家已能自制机会,对比赛有感受便用你的方式放上网,好东西定必有人支持。”
钟志光:评述员多为兴趣 非以赚钱为重
现时大众较熟悉的讲波佬,基本上有多重身分,1989年加入无线的钟仔,经常主持不同体育赛事又有拍剧,获观众封为万能key,出镜率不输一线小生。他强调很多时是主持人的角色,所以称他为评述员有所偏差。他坦言在香港从事体育评述的人大多另有正职,“有些人可能继续做教练或教书(体育课),因为我早入行,当时在TVB足球是主流,有时会有其他体育项目,但不常有,奥运最多,中间可能一年做一次田径赛或者赛车。”
高昂转播费拖累业界
体育评述员的出路愈见狭窄是业内共识,近年多了年轻人想入行讲波,钟仔对这行发展仍有保留。“特定项目需要的人不多,讲一场波只要两、三个人,不会有30、40人突然跑出来。”
总结香港全职体育评述员的“死因”,钟仔认为是转播费太高。“大部分钱付转播费,制作不会再有太多预算,外国播放体育赛事较集中,大型体育项目能卖很多广告,如ESPN一条频道可养起一班人,相互竞争下,广播公司愿意多花钱请更好的评述员。”而香港相对侧重于转播权,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在于争夺独家赛事,倘若这个情况得以改善,会对评述业界有所帮助。
伍家谦:期望媒体合作增加观众人数
和Keyman一起为足球游戏配旁白的,还有前大台体育新闻主播伍家谦。对于香港这么细的市场,游戏商还推出广东话版本,他感到十分光荣,但谈及本地评述员和体育记者的环境,他亦觉得这份专业确是被忽略了。
体育新闻非常可贵
新闻每天都出,比起节目评述员出镜时间更多,也没那么被动,足球篮球外还可以讲多一些项目,家谦认为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旧时伍先生(伍晃荣)好努力捍卫体育新闻的尊严,他经常说体育是特别的,因为只有运动比赛才能拍到事情发生的一刻,非常可贵。其他新闻基本上只是事后才报道,很难在事发的一瞬间留下画面影像。”体育是在一连串天灾人祸的新闻后,给观众舒口气的甜品,对于无线删减了体育新闻时段,家谦直言感悲哀,但是意料中事。
“电视台以消极手法处理体育新闻以及节目,虽然可惜,但也和观众口味有关。我觉得各方都要出点力,从根本处着手,营造出社会风气,增加看体育节目的观众人口,例如电视台免费播多些比赛,不一定要大赛,香港队的足球友谊赛其实也很多人想看。”
家谦表示运动是少数能一次过凝聚大量人群的事件,各个传媒机构要是能像外国那样互相合作,一起播放大型赛事,对整个业界也是好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