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集》前监制萧景路逝世 陈志云指要求高:佢每段稿逐字修改
播映超过40年的港台皇牌节目《铿锵集》,第一代编导兼前监制萧景路,日前于加拿大温哥华不幸逝世,消息今早(25/3)在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WhatsApp群组中首先传出,一班港台前同事其后亦得知。记者就此向香港电台查询,曾经与萧景路共事的香港电台机构传讯及节目标准组总监伍曼仪证实其死讯:“怀念这位旧同事,她监制的公共事务电视节目如《铿锵集》至今仍然很受欢迎。向其家人至以深切慰问。”据了解,萧景路生前罹患癌症,而且病情不轻。
曾经以“韦家晴”身份为《铿锵集》担任旁述的商台首席智囊兼节目主持陈志云,对于萧景路离世感到震惊,还反问记者:“是真的吗?太突然了!”陈志云透过电话访问忆述,“每一次回港,她(萧景路)都会找时间与我共叙,闲话家常。”最后一次跟萧景路见面是2018年,当时他为《铿锵集》首播40周年而制作的特备节目《铿锵四十》专访萧导,“她的健康没有甚么异样,他也没有提到自己有甚么身体不适,所以这个消息,我实在觉得非常突然。”
萧景路对纪录片制作要求高 陈志云印象深:她逐只字修改讲稿!
问到当年如何跟萧景路认识,继而成为《铿锵集》知名旁述,陈志云谓,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早在自己正式担任《铿锵集》旁述之前,因为替香港电台做了一辑关于熊猫来港(安安、佳佳)的特备节目,之后透过当时一位导演Clara Choi介绍而认识对方。陈志云又指,当年萧景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她对节目内容和讲稿要求甚高,“她对制作纪录片非常执着,要求相当高,可说是择善固执,在每一段稿,总会找到她的笔迹,她会逐只字来修改,亲力亲为,当时我已在TVB工作,我心(里)常常想,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一个人就好了。”
萧景路可说是《铿锵集》草创时代的核心成员,1978年至1985年间担任该节目编导,1985年获擢升为监制,至2003年离任转职天主教传播处主任,在《铿锵集》里凡四分一世纪,先后经历1989年六四事件、1997年回归、2003年沙士爆发及七一大游行,她带领《铿锵集》不断成长,制作多辑反映社会实况的专题报道,获奖无数,逐步确立它成为香港新闻纪录节目的典范。
《铿锵集》初期曾邀艺人参与 黄曼梨声线阴森讲烧衣文化
《铿锵集》是香港第一个纪录片节目,然而首播初期,节目并非如今天搬采用纪录片模式制作,不是拍摄实况,而是透过重组事件,更曾邀请汪明荃、郑裕玲和罗文等知名艺人参与,萧景路接受陈志云专访时说:“我记得拍一集《冥》(1978),同殡仪馆、烧衣(文化)有关,导演认为刘家杰(旁述)好似唔系好啱,我话好唔好(用)黄曼梨呀?导演话:系㖞!咁我就打去畀黄曼梨,但佢应承咗录完之后就唔系好高兴,做乜揾我录个咁嘅节目?但节目出到嚟嘅效果系非常之好,而家就算再睇,我都系咁觉得。”萧景路解释为何要找黄曼梨做该集旁述,是因为她声线予人“寒寒哋”的感觉,“由佢讲烧衣文化同埋殡仪馆掟口,讲得真系好好啰。”
过去40年,《铿锵集》令观众津津乐道的专题报道多不胜数,包括讲述当年越南难民问题的《越南难民》(1983)、因为新界男丁离港发展的衍生的专题报道《移民何价》(1983)、探讨葵涌徙置区童党问题的《葵涌黑点》(1985);六四事件发生后制作的《悲哀的香港人》(1989);专访软硬天师及探讨无厘头文化的《胡言乱语》(1990);《香港,我的爱人》(1991)访问因为《皇后大道东》一曲而令港人认识的罗大佑;年少时黄翠如第一次出镜受访的《青春万岁》(1999);当然还有纪录2003年七一游行的《七月一日人民的声音》,以及去年反修例运动期间发生的元朗“7‧21事件”,《铿锵集》制作的《721元朗黑夜》,网上累积浏览率超过840万人次,证明很多人关心这宗新闻。
点击下列图辑,重温《铿锵集》历年来多个令观众难忘的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