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恐袭拍照上传 按赞反助扩散恐惧 网民四招免成帮凶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英国曼城周一晚上遇恐袭事件,在美国歌手Ariana Grande的演唱会场内发生爆炸,令最少22人丧生。现代人一遇上突发事件,除了走避不及外,很大可能即时反应就是举起手机,拍下现场。然而如此做法却有可能散布恐慌及未核证消息,正中恐怖分子下怀。

英国曼彻斯特恐袭发生后,当地有悼念活动。(美联社)

在周一的恐袭发生后,在Twitter上立即出现了“#为曼城祷告”(#PrayForManchester)的hashtag,而且流传了一段事发之时的影片,拍得人们仓皇逃跑,现场混乱。片段迅即获500 多个转发,而媒体亦一直播放类似片段,直至翌日仍不止。

恐慌和关注,是恐怖主义的养分。当袭击发生,恐怖分子想影响的不只是现场的死伤者,更是全社会甚至全世界。愈多人因而恐慌,就愈达到恐袭“人人自危”的目的。在Twitter、Facebook等网站上,恐惧、担忧、愤怒等如野火蔓延,加上“人多口杂”,令互联网上一时充斥各种不实传言,正正是施袭者所欲见。

在英国的悼念活动上,有人哭得肝肠寸断。(美联社)

在此情况下,媒体虽然要尽报道之责,但同时无形中亦令恐怖主义因而得益。据西澳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员Michael Jetter于4月公布研究发现,当主流媒体对极端组织盖达的报道增加,下周发生袭击的可能性亦会增加。

▌ 媒体与互联网互为影响 个人力量不能忽视

除此之外,媒体与社交互联网近年愈趋互相影响,不少传媒会直接引用社交媒体的消息。学者贝克特亦认为:“令人惧怕的是,在节奏急促的网络文化中,对恐怖主义的报道变得太情绪化及简单片面,而专业传媒的角色亦受束缚及被矮化。”

曼彻斯特恐袭发生后,Twitter上有不少用户转贴了现场画面。(网上截图)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贝克特(Charlie Beckett)曾指:“在过去数年来,在媒体传播加速及社交媒体的影响下,这问题变得愈来愈严峻及复杂,无论在技术、实际及道德层面上亦如是。”

▌ 伦敦恐袭 地铁告示牌成假新闻

今年3月,伦敦国会大楼外发生恐袭事件后,Twitter上流传了一张伦敦地下铁的告示牌,上面写着不会害怕恐袭的讯息,获BBC等主流媒体报道,然而后来却证实是伪造的。有份转发相片的Twitter“蓝剔”用户Ranj Singh表示:“我没想过会闹得这么大,我只因为觉得它很切身,并未想过会有这么多人分享。”

Twitter上流传伦敦地铁的告示牌,后来证实属伪造。(网上截图)

▌ 网上找共鸣 影相如社会责任

幸好地下铁事件中,所传播的讯息相当正面,然而在社交媒体上,负面的假消息一样有广传的风险。数码心理学讲师柯万(Grainne Kirwan)解释:“这是社会资讯处理机制的一部分……当我们对事件感惊吓、恐惧或恶心,我们会不断找证据,证明其他人都有类似的反应,所以我的反应亦合理。”而网民亦同样要求自己快速回应,表达自己与社会大众团结一致,令很多时在发布前都鲜会深思熟虑。

柯万亦解释,对很多身处现场的人来说,发布影像似乎成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尤其当惧怕媒体不公偏颇。然而这些影像却对容易造成反效果。

▌ 恐怖分子以社交媒体宣传

社交媒体是现代恐怖组织的一大战线,如ISIS等极端分子会在网上招募新血、宣传、联络等,而网民及媒体若再转传,则会令恐怖分子的影响力再增强,对社会、受害者及其家属亦会造成伤害。

大批市民到恐袭现场献花悼念。(路透社)

但当恐袭或突发事件发生,现场的人除了无助干等,还有什么选择?遇上意外,不少人会感到无力、愤怒,既想出自己一分力,亦希望为情绪寻一个出口。

▌ 执法部门提供渠道 网民报料

以今次事件为例,周二英国国家打击犯罪调查局(NCA)在Twitter上请求网民停止转发恐袭图片,“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曼彻斯特爆炸案的照片及影片。请尊重死伤者及其家人。”除此之外,NCA亦提供网址,让网民把当日现场的影像传往执法当局,帮助执法部门尽早破案。

中东研究学院学者斯塔林克斯(Steven Stalinksy)认为,英国当局在事发当夜迟迟未有官方回应,令渴求资讯的市民要在网上寻找,更有利于假讯息散播。

在今时今日,除了媒体,一般网民亦同样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及影响。若遇上突发情况而感无力、惶惑,除了向社交媒体找情绪出口外,真实世界的社交圈子往往能带来更确切的安慰。

(The Wired、NewStat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