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外交风雨布林肯硬着头皮抵华 外媒揣测中国首肯此行盘算

撰文: 许懿安
出版:更新:

热浪近日席卷中国北京,6月16日更创下六月中旬的最高记录,不过美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8日却是“冒着风雨”展开2天访华之旅。这次行程延后整整4个月,期间横陈两国之间的问题有多无少。多国媒体都将美国“制造”的问题列举出来,对他此行无甚期望,转而注视中国感兴趣的议题是什么。

美国务卿布林肯(右)2023年6月18日抵达中国北京后,与在场接机的中国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左)会面。(Reuters)

新加坡《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兼联合早报网(中国)主编韩咏红16发表评论称,中美关系在4个月内已发生了一次质变,美国对中国的围堵遏制是一点都没松动,而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已根本性改变,当前的不满甚至敌对意识,多年少见。

他称布林肯去一次中国竟如此困难。也许他可如期踏上北京,已值得各方谢天谢地了。

他称“气球事件”不但让中国难堪,也让中国政、学界看清在美国国内政治干扰的现状下,要改善中美关系有多困难;不管是谁上台或在会面时承诺了什么,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都不会改变。

韩咏红称在中美关系如此低迷之际,布林肯作为2018年以来访华最高级别的美国官员,此行本该意义重大。反讽的是,中美都释出讯号降低外界对这次中美互动的预期,反映出彼此也不敢抱有期待,仿佛只求勉勉强强见个面,有个交代就好。

他称中美争霸已无可避免,两国能做的是尽量避免损人不利己的恶性竞争,在台海等敏感问题上尤其要避免误判。

英国广播公司

BBC在17日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终于将访问北京 美中双方各自盘算的政治收获是什么》为题,指出“白宫希望借着此行重新稳固与北京的关系。但是,双方之间的互信基础薄弱,对许多议题的分歧极大。”

文中指出,布林肯上任就任国务卿之时,两国关系已经跌至冰点,他就任后,美国延续前任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作川普)强硬的对华政策,与中国进行竞争。跟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以与各盟友修补及巩固关系,企图全方位制肘影响力在全球扩张的中国。

BBC称布林肯此行一波三折,在拜登此次总统任期的后半段才确定,这也折射了美中关系是如何不睦。

除了华府与国会推动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法案、制裁,2月的“气球事件”、中国防长拒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与美国防长会晤,之后又有美国指控中国解放军军机迫近美军侦察机,还有美媒指控中国与古巴协议,在后者境内设立窃听设施。在这些相互的外交和军事抗衡举动下,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Daniel Kritenbrink)、美国国安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言语间都表示不期望布林肯此行带来外交突破——这被视为华府对外进行“期望管理”。

文中指出,虽然北京对美外交一直采取强硬回应或攻势的战略未变,但是中方与布林肯会面也不仅是在展现大国外交上的姿态而已。商贸问题或是此次布林肯之行中北京最有磋商意愿的领域。台湾问题亦在此列。

美国务卿布林肯(右)2023年6月18日乘美国军机抵达中国北京。(Reuters)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网站18日以《布林肯抵京希望启动外交解冻》报道时称,布林肯是近5年来访华最高级别的美国外交官,可见中美关系已低落到何种地步。

美国《纽约时报》

该报17日以《布林肯访华:中方态度冷淡,双方或持续对抗》报题报道,指中国对美态度愈发强硬、有时完全敌对的立场表明,他此行的主题不仅在于缓和两国关系,也在于对抗。

报道称北京对布林肯访华态度冷淡,根本的原因在于华府声称的姿态并不真诚,给中国的待遇也并不公正。

该报称,即使中美官员交换意见,以便了解各自立场与底线,这样的交流可能也是有限度的。虽然华府坚持认为,与中方高层接触对防止竞争升级为军事冲突至关重要,但在一些人看来,北京已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对抗意愿。

文中称,中国仍接受布林肯访华,此事表明北京认识到中美经济依然高度关联,在中国寻求重新提振国家经济之际,这种关联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中国希望的是,美国撤销对华科技出口管制。

报道称,尽管中美达成重大协议的可能性不大,但美中关系在很多人看来已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点,此时重启实质性外交本身就已是一个值得争取的目标。

布林肯访华可为中美关系带来改善吗?

中美两国关系跌至冰点,外界对布林肯访华不抱期待,这不会是一次破冰之旅,但最少可为两国恢复定期会面,以保持对话渠道畅通的机会。

布林肯访华的目的什么?

有分析认为美方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避免冲突”,“管控竞争”及“探索合作”。助理国务卿康达曾表示,布林肯此行不是在美中相处的方式上求得突破或转变,“而是带著现实、自信的态度和真诚的希望,尽可能以最负责的方式管理美中之间的竞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