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到樽颈 英国脱欧触发逆转?
英国如何拨开脱欧迷雾,还待观察。支持脱欧的人士坚称,英国可议定新自由贸易安排,获得有如瑞士和挪威与欧盟交往时所享的优势。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更称,脱欧并不代表英国会从国际舞台退下来,反之意味英国有更大的弹性推动全球自由贸易。
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可是,英国脱欧,多少反映出全球化来到目前这个阶段,因为西方国家民意出现的逆转,将国内问题迁怒于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变得愈来愈举步维艰。
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其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变成现在的欧盟,得益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货物、服务、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安排。其中,英国可谓是一大赢家,金融服务通行证是该国可以跃身成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支柱。
除了欧盟,当前的国际金融和政治制度安排,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都是基于二战后奠定的格局,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人寿总裁缪建民撰文指出,这些制度安排有可能因为民意的变化而陷入不稳定。
的确,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环球央行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成功拯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但最终得益的主要是金融机构或拥有资产人士,中下阶层实际得益并不明显。事实上,世界经济仍处于海啸后的深度调整期,发达经济体增长持续低迷,私人投资增长放缓,消费需求疲弱,还未找到真正复苏的动力。IMF便预计,去年发达经济体仅增长1.6%,低于1990年至2007年平均值1个百分点。
缪建民认为,货币政策带有很强的公共属性,既是金融政策也是货币政策,英国脱欧其实是民意的反弹,反映中下阶层对现有公共政策的一种回应,与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采取的金融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息息相关。他续称,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能够让多数老百姓得益。
社会求变心切
全球来看,即使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了几百年、中产阶级规模比较大的国家,社会中下阶层人口占比仍然占多数。因此,如果不能让这些人得益的话,再好的公共政策都会失去民意,乃至可能被颠覆。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早前在演说指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两事都反映社会求变心态,政府有责任回应民众期待。但回顾过去一年,先后发生了英国脱欧、德国支持自由贸易的民意基础流失、特朗普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系列事件把经济全球化孰好孰坏的争论再次突显。英国民意向欧盟制度说不,已令全球化进程面临逆转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