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马拉松谈判终有结果 中欧投资协定为全球经贸注入暖意

撰文: 李秀坤
出版:更新:

历经七年的中欧投资协定终于谈妥,成为2020年的年末“彩蛋”,也给2021年全球经贸领域注入暖意——通过多边贸易合作来应对贸易保护的共同挑战,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考验。那么从产业角度来看,中欧将如何实现互补?

据路透中文网12月31日报道。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指出,德国在汽车、机械、装备、化工等制造业和研发、物流、通信、职业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上全球领先;法国在新能源、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等制造业和旅游、健康、生物、制药等领域全球领先,这些都是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发展的领域。

中国方面可就技术和安全标准、非关税措施、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协同合作,通过与欧盟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的合作,提升健康、教育、文化、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亦有助于加快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

“中欧经贸通过互补性合作所释放出的红利,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拉动作用,也会对冲疫情及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位长期参与相关内容的中国政策人士称,服务贸易有望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一名欧盟高级官员此前表示,“我们将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市场准入和投资保护,改善市场准入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中国已经向我们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分析,中欧投资协定不仅为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提供了统一的法律框架,也使欧盟企业在中国享受更低门槛的市场准入,同时也会在双边争端解决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重塑现有的投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