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怪卡通人物突围而出 “贴地”造型更易令人共鸣
在一般常识中,美与丑是对立的。毛茸茸、眼大大的小狗,大众会自然地说可爱,又如黑白色的胖熊猫、刚学步的小鸡、抱着棉制娃娃入睡的猫宝宝……我们以为可爱有相当客观的定义,犹如口有同嗜,然而实际上这条界线却相当模糊。例如面皮皱皱的沙皮狗、脸臭的不爽猫、眼小鼻孔大的丑比头,总会有人皱起眉头抗拒,同时有人肉紧地脱口而出:“好丑怪啊!”语带怜爱。
一般大众之所以觉得这些卡通人物“不可爱”,是否代表众人心目中,其实已有一套可爱的标准?1940年代,奥地利动物及生态学家洛伦茨(Konrad Lorenz)发现了动物可爱之谜,他指出人类会认为可爱的动物都有类似特征:头大额高、大眼睛、小鼻小嘴及胖嘟嘟的脸颊。对此洛伦茨称之为“婴儿模式”(Kinderschema),是初生婴儿以可爱外表令人想加以保护,以增加生存机会的机制。
当我们看见动物身上有这些特征出现,都会容易联想到人类婴儿,从而觉得“哎唷真的好可爱”。可爱的动物得尽各种特权,据美国朴次茅斯大学2014年的研究,在领养中心的小狗如做出可爱的“小狗眼”,即擡起眉头并拉阔双眼眼距,会更快找到新家新主人,主责研究的沃勒(Bridget Waller)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小狗依据人类对儿童特征的喜好,表情有所进化。”
可爱有标准:眼大无辜脆弱
连小狗都会的道理,商人又怎会不懂?2014年《顾客研究期刊》上的报告,亦发现顾客看到幽默可爱的产品后会变慷慨。而商人其实早以类似标准设计可爱的卡通角色,如1974年诞生的Hello Kitty,头大额高、眼大鼻小,嘴巴更小到看不到;再看宠物小精灵的角色:比卡超、奇异种子、车厘龟等,都是头大眼大,可爱魅力得以席卷全球,粉丝抱着看着都会大叫“kawaii!”。
负面性格更真实 获粉丝共鸣
由Hello Kitty走到梳乎蛋,背后亦反映了受众心态的转变。看着Hello Kitty吃力讨好,人前人后都要欢乐温婉,就更希望可如梳乎蛋般,伏在烟肉附近一动不动,再抖两下屁股,反抗社会种种逼人积极的压力。在受欢迎的卡通角色身上,亦侧面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心理,然而就如现实一样,心里真实的想法,并不是一副天真无邪的笑脸就能反映到。就如屎捞人住在不堪的下水道中,却有不少美丽的幻想,向往阳光明媚、花草遍布的原野,令不少读者产生共鸣;在各种压力和要求中疲于奔命时,也会想如梳乎蛋般说一句:“不要……”、“我做不到”、“我还可以怎样”。
在太饱和的可爱浪潮之中,丑怪风是一个小小的反扑。一众离经叛道的角色,以性格吸引大众的注视,证明着“虽然我丑,亦不温柔”,但不献媚、不造作、不掩饰自己的阴暗面,反而显得真诚可爱。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