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分析安倍对华哲学 钓鱼台不会成为中日友好的绊脚石
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访日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中日关系渐入佳境。有意见认为,中日关系的回暖,某程度上得益于两国在处理这一关系时的“哲学”智慧。
王岐山赴日本东京出席10月22日的德仁天皇“即位礼正殿之仪”,并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与安倍晋三举行会谈。日本2020年春天将迎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日,中日关系逐渐回暖。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0月28日刊登了一篇《安倍首相改善中日关系的哲学是什么?》的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在安倍领导的自民党2012年夺回政权后,中日围绕钓鱼台(日方称“尖阁诸岛”)冲突不断,关系降至冰点,关系能改善到今天这种程度,当然与中日双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安倍改善中日关系是有自己的哲学的,而且是很有见地的哲学。
安倍在2013年7月7日接受富士电视台采访时对中方对中日首脑会谈“提条件”提出批评,他认为“日中两国关系密不可分,正因为存在问题,两国才更应该进行对话”。
文章称,安倍一贯主张“没有前提条件的日中首脑会谈”,他几乎也不错过任何能与习近平进行会谈的机会,到目前为止,他已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10次首脑会谈。
文章指出,安倍在改善中日关系中主张个别事项的对立不应该影响整体的中日间的互惠关系。
安倍在回答中日间有关钓鱼台问题时曾指出:“对于我来说,即使有个别的问题,也要回归互相控制在不影响整体关系的“战略的互惠关系”的原点,从而推动日中关系的发展。”
文章称,安倍这种对华关系的说法可以说是一种“哲学”,首先,越是有问题,越要不断地进行首脑会谈,不断见面,这样才能互相疏通看法,增进了解,解决问题。个别事项的对立不应该影响整体中日间的互惠关系的看法,是外交上的一种“俯瞰法”。
事实上,钓鱼台问题并没有真正地解决,但是中日越过这个问题加强全方位的合作,这个问题在整体的中日关系中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随着中日整体关系的改善和扩大,钓鱼台问题在整体中日关系中的位置就显得越来越小。
对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方似乎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学”。
韩国《朝鲜日报》网站7月19日曾刊登一篇题为《在战后中国对日外交战略中值得学习的部分》的评论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在对日外交的可取之处。
文章指出,中国在中日建交声明中正式表态称:“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请求。”中国的宽容既不是给予日本遗忘历史免罪符的善心,也不是免费的。揹负“心灵债务”的日本,在1979年起的40年间,通过经济合作项目,为中国提供了3.65万亿日元(1日元约合0.009美元)。以此为基础,中国实现了超越日本的经济崛起。中国宽容的战争问责方针,是确保道德上的优势,最大限度将日本的负债意识用作外交资产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