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二度缺席不结盟会议 或是外交政策转变迹象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将再次缺席不结盟会议,因而被视为是印度外交政策的转变。
印度外交部当地时间10月22日晚宣布,印度副总统奈杜(Venkaiah Naidu)10月25日和26日将代表印度赴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席第18届不结盟首脑会议(18th Non- Aligned Movement summit),而莫迪再次缺席会议。2019年不结盟会议的主题是“坚持万隆原则”,以确保成员国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做出一致和适当的响应。
《印度时报》23日发表题为《总理第二次缺席不结盟运动会议,是外交政策转向吗?》的文章称,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莫迪2016年就未出席在委内瑞拉举行的第17届不结盟运动会议,由时任印度副总统安萨里(Mohammad Hamid Ansari)代表出席,这让莫迪成为首位不出席该会议的印度总理。
文章称,这可能是印度外交政策转变的迹象,即从一个不结盟国家转为多边结盟的国家。不过,印度的邻国尼泊尔总理奥利(KP Sharma Oli)和孟加拉总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参加第18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马尔代夫也派外交部长沙希德(Abdulla Shahid)与会。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不结盟运动过去曾协助第三世界国家抵抗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挑战,允许会员国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但近年来,愈来愈多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失去作用。
对于莫迪已两度缺席不结盟运动会议,《印度时报》指出,莫迪政府显然认为,不结盟运动在协助印度对抗恐怖主义威胁及推动联合国(UN)安全理事会改革等重要问题上没有太大用处。
印度一直希望不结盟运动能设立一个反恐工作小组,推动国际合作打击跨国恐怖主义,并非仅口头宣示。如同印度前外交部国务部长艾克巴(M.J. Akbar)2016年时所言,印度希望不结盟运动会议能就恐怖主义问题采取明确立场。
不结盟运动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兴国家因民族主义高涨而走向独立,加上世界随后进入美苏冷战时代,这些新兴第三世界国家为摆脱美国和苏联等大国控制,曾于1955年在印尼万隆举行万隆会议,盼以不结盟摆脱美苏等大国掌控,接着又于1961年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正式集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