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地震】现代科技建设防震城市有可能吗?
熊本地震发生不久,南美厄瓜多尔又发生夺命地震,数以百计人口死亡。过去20年来,全球至少已有100万人死于地震,都市地区灾情尤其惨重。不少专家都指出,真正夺命的其实并非地动山摇,而是死于建筑物倒塌。到底都市灾情是否真的无法避免?建设防震城市真的有可能吗?
剑桥大学风险与建筑环境中心主任Emily So博士向英国BBC指出,多数人在地震中均死于建筑物倒塌,而建筑物倒塌形态各有不同,这情况和屋顶结构形态、环境和气候都有关。例如秘鲁建筑物屋顶架构较轻,就算倒塌,产生的死亡数字亦较少。
建筑技术不正确 混凝土反害命
又例如1999年台湾921地震与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的震度同为7.6级,但台湾有2000余人死亡,巴基斯坦却录得8.6万人死亡,原因是不少发展中国家虽采用混凝土等现代建材,但建筑技术并不正确。她认为防震城市始终一天会实现,因为人类现在具有防震知识和技术,不过防震意识、建筑物品质、建筑管理将非常关键。
高层建筑反而较安全
擅长建筑高楼大厦的建筑师David Malott则表示,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其实较为安全,中低层的建筑反而比较无法承受地面表层的震荡。他举例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的地面波动在10分钟左右传播到上海,上海市15层以上建筑普遍摇晃,市民纷纷跑出楼外。但楼高492米的上海世贸中心却稳如泰山。
他指出,现时已有技术测试建物是否防震,以往主要靠电脑计算过去地震数据,如今则靠模型在实验室中模拟地震,以模型上的感应器研读受震程度,然后由电脑建议梁柱和钢材的建筑数据。
建筑师Martijn Schildkamp则认为,如果财政预算足够,在发展中国家达成防震城市的标准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只是经常都事与愿违。
横梁数目是关键
他指出,根据观察,两栋外形相似的建筑物在地震后,可能一栋倒塌,另一栋却没有。这是因为建筑者必须跟随所在地特性来灵活运用石头、木材和砖块,其中连接柱子的横梁数量是关键。透过技术强化与管理,防震是可以达成的。例如在加德满都建造的建筑物,在尼泊尔地震中就几乎丝毫无损,反映只要有技术,低造价仍然能防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顾问Lucy Jones同样认为,地震不可能没有损失,但可以将损失控制至最小。她指出,1950及1960年代曾相当流行非韧性钢筋混凝土,大洛杉矶地区至今仍有数千栋这一种建筑物,约10%至20%会在强震中倒塌,因为建筑物的混凝土太重。所以优先顺序应是翻新这些建筑物,虽然要花上数十亿美元,幸运的是地方政府全力配合,也没有人反对。
基建质量评估 中国排69
世界经济论坛曾对各国基建(包括道路、桥梁、基建等主要构造)质量进行评估及评分,满分为7分计,在上榜的全球144国中,尼泊尔的得分为2.9分,列第129位;中国以4.3分的评分列第69位。同样多地震发生的国家中,智利得到了5.4分,列第31位;日本5.9分,列第16位。可以想像,较发达国家的基建,质量控制亦较好,令地震中因建筑物倒塌而直接砸死及掩埋的人数大大降低。但地震的伤亡率,其实还同时受救援能力和民众防震意识的影响,因此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解读成处于排行榜前列的国家防震完全没有问题。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