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诺贝尔和平奖到冲突再起 突尼斯面临七年之痒?
若想知道七年前的阿拉伯之春带来甚么成果,北非国家突尼斯肯定是模范。它不但带来民主转型,甚至突破政治危机,赢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在革命七年之际乱局再起,不少西方媒体都在问:突尼斯要走回头路了吗?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的起点。
七年前一名青年自焚,以性命向专制政府控诉,仅一个月已将独裁总统本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赶走。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更加成为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榜样,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人民相继起来革命,誓要推翻专制政府。但除突尼斯之外,阿拉伯之春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民主转型。换言之,突尼斯成为了唯一的异数。
更重要的是,不少阿拉伯国家都在面对世俗派与伊斯兰派之争,包括埃及为此而推翻又再推翻政府。但突尼斯却在2014年以四方会谈避过政治冲突,叫世界佩服之余更加赢得诺贝尔和平奖。
所以,当茉莉花革命七周年之际突尼斯人再次走上街头示威,引来国际社会瞩目。
英国《卫报》的社论以“骚乱重临?”为题,明言其忧虑,担心突尼斯民众昔日以革命拉倒独裁者,今日却以示威来对付民选政府。
《经济学人》形容突尼斯面临“七年之痒”,又谓他们“对投票箱失去信心”,同样展示出他们对突尼斯不满民选政府的顾虑。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形容,突尼斯人对茉莉花革命大失所望,可能重返专制。
这个国家是否真的放弃民主?在担心之前,或许先得了解当地人为甚么2018新年尹始,已经要走上街头向政府说“不”。
人人都想离开国家的经济困局
诚如《经济学人》指出,七年前茉莉花革命的口号“面包、自由、尊严”,自由和尊严都已经有了,但面包却是突尼斯人仍然没有的。
突尼斯去年经济增长2%,预测今年亦只得3%,比起革命前还要差一截。目前三成半年轻人失业,全国多达六成八人认为经济“非常差”。
26岁的阿马尔(Ahmed Ben Ammeur)向《金融时报》表示,他不怕翻船葬身大海,也宁愿跑到欧洲做难民。
我想找到工作和结婚,但我没机会。出国以后,我做甚么工都可以。
还有30岁的医生菲基(Fadi al-Feki)说,打算今年三月可以移民到德国重过新生活。
我当年支持革命,因为人民被打压,非常不公义。我们以为革命可以带来合作和问责。但现在人人都只顾自己……经济环境非常差,货币在贬值。
在经济一片萧条之下,突尼斯国会最近通过法案,紧缩措施要加码。一方面削减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增加消费税。面对这种境况,民众不上街示威才怪。
IMF一味紧缩惹质疑
经济困境持续,突尼斯政府不无责任。不少分析指出,突尼斯政府没有心重振经济,例如欠缺大型基建,不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做得最多的只是聘请公务员,但劳工部近日已经指出,公帑四成花在养活公务员,情况根本难以持续。再者,贪污和中饱私囊的问题未见肃清,总理沙海德(Youssef Chahed)为此亦甚懊恼。
另一方面,突尼斯政府主要靠国际社会伸手援助。例如欧洲火车头德国投资3亿欧元,欧盟亦实施新例,近两年都向突尼斯购入橄榄油,望有助提振当地经济。对于突尼斯来说,目前最大靠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过他们24亿欧元借贷却有附带条件,规定政府推行紧缩,限制开支,最终反过来引起民怨。
突尼斯经济观察的尚杜勒(Jihen Chandoul)指出,IMF的制肘令突尼斯政府难以改善经济,例如在货币贬值之时央行亦不许出手。她甚至以“IMF掐住突尼斯,难怪民众要示威”为题,在《卫报》大肆批评。
IMF令突尼斯屈服,扼死了他们的经济。要摆脱IMF,才能真正带来改变。
专家澄清:示威非针对民主政府
责任谁属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但不论怎样,因为民众在七年后再次走上街头,即说突尼斯不再相信民主原则,肯定是言过其实。国际危机组织的北非专家阿姆拉尼(Issandr El Amrani)和阿亚里(Michael Ayari)清楚指出,示威者只是针对财政预算和紧缩政策,并非要推翻政权,而且过程亦相当和平。他们认为问题只是警方反应过敏,重手打压示威,才再次呈现出专制管治的苗头。
突尼斯在今年五月将会举行国会选举,走世俗路线的突尼斯呼声与拥护伊斯兰的复兴运动将再一较高下。到了明年下半年,更加会有总统选举。不少人相信总理沙海德近来之所以肯打贪,正因为他想在明年挑战总统宝座,正好反映民主政治的确为突尼斯带来的好处。
诚如人权观察的突尼斯总监贾拉利(Amna Guellali)指出,这个北非国家正同时间向多方面发展,有好不无坏。经济固然出现困难,但在民主和自由方面的成果却不能看轻,去年全面禁止对女性使用暴力,性罪犯不能再以迎娶受害人为解决方法,并废除女性只可嫁给非伊斯兰教徒的规定。贾拉利甚至形容,突尼斯的女性权利领先整个阿拉伯世界。
或许突尼斯要走出经济困局,除了要改善政治陋习之外,更需要的正是国际社会对他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