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城市袭击恐成“新常态” CNN早称比国成恐怖分子温床

撰文: 张兆高
出版:更新:
受恐袭影响人士神情沉重,以毛毡裹身等待救援。(路透社)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遭受连环炸弹袭击,造成近200人伤亡。继去年11月法国巴黎恐袭案后,再有西欧主要城市遇袭,令人忧虑这种袭击会成为“新常态”。有专家归咎比利时当局多年来的流弊,令小国成为极端主义温床 。美国 CNN更在袭击前两日刊出文章,以《比利时:欧洲反恐最前线》为题,深入分析比利时反恐形势。

比利时警方直至深夜仍封锁爆炸现场调查。(getty images)

涉嫌参与去年11月巴黎恐袭事件的萨拉赫(Salah Abdeslam),上周在布鲁塞尔落网,比利时当局已警告,要慎防恐怖分子作出报复。岂料语音未落,就发生布鲁塞尔连环恐袭,再有逾30平民牺牲,当中出了什么问题?

有反恐专家向法国国际频道(France24)表示,如此规模的袭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策动,相信恐怖分子已经筹谋一段时间,不排除萨拉赫被捕加速了计划的落实。专家指出,袭击反映伊斯兰国(ISIS)等极端分子,能分拆成多个小组,即使部分歹徒行凶前被捕,其党羽仍有力进行有组织的袭击,预示恐怖分子将来会发动更多类似袭击,令欧洲城市随时面对恐袭威胁,成为“新常态”。

去年的巴黎恐袭后整个计划从0到1,是在布鲁塞尔诞生,虽然比利时当局事后增拨4亿欧元(约35亿港元)反恐经费,但仍不足以弥补比国多年来在反恐工作上的缺失。分析指出,比利时情报机关只有寥寥600人,只及邻国荷兰的三分之一,有专家指要全天候追踪一名目标人物,就要用上多达36名探员,即使英国的军情五处(MI5)亦仅能在同一时间贴身追踪数名目标,比利时情报机关人手短缺,面对千丝万缕的恐怖分子网络,就显得束手无策。

比利时因其历史原因,地方行政、立法机关往往因语言和地域等因素,而被分拆成多个不同机构,不单影响工作效率,情报交流处处亦受到制肘,令恐怖分子得以生存 。加上比利时黑市军火交易猖獗,武器唾手可得,成为恐怖分子的火药库。

据统计,比利时赴伊拉克、叙利亚等地为“伊斯兰国”效力的人,按人口比例而论冠绝西欧。CNN在周二的袭击前,就曾深入剖析比利时成为恐怖分子温床的原因。

土耳其民众向比利时恐袭遇难者献上鲜花。(getty images)

作为欧洲其中一个最富裕的国家,比利时政府却屡被批评忽视伊斯兰族群,穆斯林在社会受歧视、经济能力薄弱, 青年失业率可高达四成,被社会边缘化。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青年,都对比利时缺乏归属感,容易被怂恿加入恐怖组织。有人甚至形容,当局甚至对青年人离国采取“只眼开、只眼闭”的态度,未有尽力劝喻青年回国,又或回国后采取高压手段,将青年和家属标签化,难免令人心背离。

穆斯林社群被孤立,令一些穆斯林为主的社区,如被称为“恐怖分子基地”的莫伦贝克区(Molenbeek)犹如独立王国,萨拉赫能够在布鲁塞尔匿藏4个月之久,就是因为获得同情、得到社区内不少人庇护,比利时政府多年来未有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间接酿成今次惨剧。

(路透社/CNN/FRANCE24/法新社)